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第六百七十七节 印度局势(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七十七节 印度局势(2)(2 / 2)

可教会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那些欧洲教会,他们在印度的经费,大部分甚至是欧洲的信众募捐的,这笔紧张的经费是让他们来东方传播上帝的荣光的,不是漫无目的的救助所有人,尽管他们也不是拒绝救人,只是他们没有能力。


周固知道这些困难都是实情,很好办,他介绍银行贷款给这些教会。为什么介绍银行贷款给教会,而不是直接给难民呢,这牵扯到一个信用问题,借款给教会,那是一门生意,借款给难民那就真的是慈善了,银行家不是慈善家,他们是要赚钱的。相比个人,教会却是一个不会破产的组织,有政府信用担保,当然是占领军政府,战争尚未结束,那么这个政府就未必能一直留在这里,因此这风险是很大的。风险大,当然利息就会很高,一分五厘的利息都是人情价,是看在皇太孙宅心仁厚的面子上。


为什么担保借钱给教会来做这些收买人心的事情,而不是直接让政府来做?那是因为政府实在做不过来,政府接收的难民比教会多得多。所以才往教会塞人,在这种经济崩溃的状况下,周固实在找不到其他组织可以不计盈亏来做这种事,只有教会的目的跟政府相近,把利益放在次要位置。


在教会的启发下,政府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市政工程,将战争中损毁的道路修复起来,港口码头修复起来,政府办公机构修复起来。拨款让学校继续运作,让医院恢复正常经营。恢复政府机构,警察局、法院率先恢复起来。


政府做这些事情,尽管能起到一定的成效,可跟宗教救人一样,不具有盈利性,也就不可持续。是一种临时措施,而不是一种商业秩序。


于是周固觉得,应该让工商业恢复起来,那样才能通过持续盈利来恢复秩序,他免税鼓励商店、商人开门营业。鼓励新开商店,新开工厂。


但效果不明显,资本家在战争爆发之后,都想办法逃跑了。欧洲人,能跑的都坐船跑回欧洲了。本地商人甚至有的也跑去了欧洲,或者跑回乡下躲起来了。后来乡下饥荒,没被饥民杀死的,又不知道跑去了哪里。即便又回城了,可能都已经破产了。而且即便有资本的商人,他们也不打算马上恢复营业,这是战争期间啊,鬼知道那发炮弹就又打过来了。


为了恢复工人就业,周固采取了紧急措施,拍卖资产。先是将大量英国殖民政府的官方资产以低廉的价格拍卖,吸引周边的资本家来抄底。从中国、公司印度领地、阿萨姆和曼尼普尔招商。


英印政府持有大量的固定资产,英国人擅长土地财政,他们手里持有大量的公共土地,拍卖出去就是一笔庞大的资产,但政府不是要这笔紧急的资金,要的是投资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定价很低,可有相关条件,相应面积的土地,必须提供相应的数量的就业岗位。


于是一大批的港口码头,铁路、机车厂被廉价拍卖给了资本家。大量公共土地被廉价卖给了商人,哪怕他们盖豪宅,大修土木呢,能解决就业问题就行。


但最大的杀手锏还是有组织的恢复生产,他跟当地欧洲人商会谈判,跟印度人商会谈判,告诉他们,他们的产业必须在一个月之内恢复生产,否则政府将按照商业登记吊销他们的营业许可。对欧洲人更狠,限期内如果不愿意开业的,直接拍卖他们的资产,尤其是那些工厂,因为能解决大量就业问题,如果不开工,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如果这些人肯开业,占领军将会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包括原料供应问题,治安问题,同时也会保护他们的私产。


低廉价格的公共资产诱惑,没收财产,吊销许可的威胁,让短时间内大量商业机构恢复营业,大量工人回到工作岗位,大量难民找到工作。


当然遇到的问题还很多,这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跟旧的商业体系彻底脱离之后,想让他重新嫁接到新的经济体系之中,困难重重。周固建立了一个经济恢复委员会,邀请一些大商人进入其中跟占领军政府官员一起工作。


码头开始运作,原料问题可以解决一部分,从附近的公司领地可以采购原材料,从当地农村也可以采购一些原材料,棉纱厂等初级加工业开始恢复。但产品卖到哪里去呢?过去这里的棉花和棉纱虽然也向中国出口,可绝大多数是用来满足英国市场的,现在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棉纱进口国英国断绝了跟亚洲的经济联系,这个市场如何填补。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