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个人,我立刻就又想起了他的生平事迹,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家贫,学习的长短纵横之术也没有人欣赏,跟周围的人相处的都很差,后来来到长安,献上了不少的计策,只是他的计策都有些急功近利,所以我没有采用过,但是这个人本身还是很有才华,所以我曾经赏赐过他不少的金银。
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献上了一个计策,叫做推恩令!
推恩令的核心,就是说皇帝仁慈,不忍心看天下的宗室子弟一旦父亲去世,就沦为草民一般,让诸侯王们除了长子继承封国之外,还可以给其它的儿子们都分封一块土地,让他们可以衣食无忧,依旧享有王族的荣耀。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惠及所有宗室子弟的政策,可实际上,诸侯国这样分封,用不了几代,就会成为一个个的小国,再也没有和帝王抗衡的能力。
这个时候的诸侯国,像是我胶西、济南,虽然比起长安来说大大的不如,可相差其实并不是太远,联合起来,甚至比起长安更加的强大。
而一旦采用了主父偃的这一政策,不出三代,天下之间就再也没有能够跟帝王抗衡的势力了。
我之所以没有采用他的计策的原因只有一个,这虽然可以大大加强皇室的掌控力,却只是一时之策,而非万世之策,此令一处,固然再也没有能够和皇室抗衡的诸侯,可是同样的,当皇室出现危机的时候,也再也没有能够帮的上忙的兄弟了。
照现在的方式,哪怕是皇室出现一个昏君,有着诸侯拱卫着,这天下也会始终掌握在我刘氏手中,纵然有诸侯真的势力超过了王室,甚至取而代之,这天下也还是没有变化的,而一旦有了推恩令,刘氏的总体势力却会大大的削弱。
但是这个人,能够想出来这样的计策,却是将人心看的透透的,不愧是学习长短纵横之术的人,这样的人,哪怕不能用他,也要收留下,不然一旦有人用他,就是祸乱天下的根源。
看到这个人,我就想到了史书上有一个跟他很像的人,他有很多的名字:卫鞅、公孙鞅,而最出名的一个就是商鞅了。
据说魏相公叔座病重的时候,魏惠王前来探视,就问他:“如果你病重不幸去世,那么谁能够接替你的位置呢?”
公叔座就立刻推荐了他的一个朋友:“公孙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说罢,又怕魏惠王不重视这个人,接着补充道:“主公如果不用公孙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公孙鞅这个人,就认为公叔座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不打算接受他的推荐。
知道魏惠王的想法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