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苏厨> 第二百一十八章 张天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一十八章 张天选(2 / 2)

张方平摆手:“不,以你们的才华,必须去京华考解!”


“欧阳内翰一代文宗,他门人曾巩,与大苏文章颇近,想来见到你们必定会心喜的。”


“我虽与他政见不合,平日里也无一丝往来,老夫做御史的时候,甚至还批评过庆历诸人举措操切无画,永叔对我也很不满。”


“不过如今朝堂风气尚正,我们的争执,是为了国事,各自有各自的坚持,无伤君子之道。说起与国举才,想来都是一样的心情,因此你们须得去汴京参加解试,交游京中文人名宿,让名声得到传扬。”


“我和老雷,与朝堂远隔,有些事情用不上力道,不过你放心,我一定将你们交托给永叔和圣俞他们。”


苏洵感佩莫名:“多谢明公提携。”


张方平笑道:“一封书信的事情,这不叫提携。”


拈须转头,对着苏油上下打量:“不过这小子嘛,能否留在我身边调教?”


啥?苏油瞪圆了眼睛,我就这么有老头缘分?


“呃,明公你别见怪啊,我在眉山学宫……”


张方平摆手:“龙山长那边我自会去说,成都学宫可是有蜀刻《十三经》正本,益州整体不如眉山,不过成都教学水平还是不错的,怎么滴?看不起我三榜出身?”


老头你别瞎说啊,苏油都要吓尿了!你老人家是宋绶、蔡齐亲许的“天下奇才”。两次制科出身的天选之人,谁敢对你老人家不敬啊?!


说起张方平的出身,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一种特殊考试制度——制科。


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一般是底层地方小官员,也可以是地方闻名的大贤,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


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


选拔非常严格,远比进士试变态。


首先,仁宗朝规定,参加制科者,须有二位大臣荐举。


拿到举荐名额,还需向两制——即掌内制、外制的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这些一般都是文章大家——呈送平时所作策、论五十道。


两制看了,觉得这娃词理俱优,便可以送去参加阁试了。


秘阁试六道题,道道都是拦路虎。


首先,出题范围就极其广泛——九经、兼经、正史。


别忙,那只是主要的,接下来,还要旁及武经七书,即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没完,还要包括《国语》,诸子百家。


等等啊,上面这些是正文,光有这些怎么能体现出我们大宋制科考生的逼格呢?所以——历朝历代大儒们为这些经书所写的注疏,也在考试范围里边哟……


用苏轼参加过的那次制科来举例,阁试六论如下:


一,《王者不治夷狄》,出处:《春秋公羊传》,何休的疏注;


二,《刘愷丁鸿孰贤》,出处:《后汉书?刘愷传》,《后汉书?丁鸿传》;


三,《礼义信足以成德》,出处:《论语?子路篇》,包咸的注述;


四,《形势不如德》,出处:《史记?吴起列传》;


五,《礼以养人为本》,出处:《汉书?礼乐志》;


六,《既醉备万福》,出处《诗经?大雅?生民》,郑玄笺注。


六道题中,三经三史,三正文三注疏,范围可以说是极广。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