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苏厨> 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驳侄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驳侄儿(2 / 2)

熙宁二年七月,吕惠卿被提拔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章惇到京,王安石见之大喜,恨得之晚。立刻委任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殿校理、中书检正。参与制定新法,监修国史,编撰实录。


一个叫曾布开封小官上书言政,说为政的根本有二:曰厉风俗、择人才;其要点有八:曰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王安石立刻召来相谈,接着推荐给赵顼。


赵顼召见,授予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的职位,不久又授予集贤校理、同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三日之内就接连收到了赵顼的五份任职文书,蹿升为新党第三号人物。


苏油在郑州忙碌之时,还要提起笔来驳斥自己侄儿的观点。


学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古代学识都掌握在贵族诸侯手里,没有夫子的有教无类,没有他的弟子三千,礼尚不下庶人。


可至大宋今日,乡间岁末,亦有郊社,秀才行文,宿老领礼,这就是文字的教化之功。


识字率,是考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还能够转换成国家消费水平层次的重要指标。


苏轼说的那些问题都存在,介甫公说的建学校也当行,但是两人其目的,太急于利!


世有功,亦有利,功可在千秋,利见于一时。


植树千山,必出秀颖,蓄驹千骑,必有骏良。设臣不得学,如今不过眉山一狡徒耳,如何能得陛下之用?


苏轼因庆历中事否定各地建立学校的可能性,偏颇了。


介甫公将学校与科举直接关系起来,这同样也偏颇了。


学校的目的,不是要人人科举,变成人才,而是要普及教育,提高识字率,使人具备自学的能力。


有了这个能力,好学者自然可以精进,成为国家的栋梁。


驽钝者也能读懂国家条令,遵法守礼。


人非生而知之者。


夫子的伟大,是让庶人得到了问礼的机会;学校的伟大,是让天下人都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这就是功利之别。


虽杂役工坊,其中也有大道理存在。然而数千年没有从中提取出大道之理,致用之学,是什么原因?而臣只是小小注力其间,便发掘出一堆学问,这又是什么原因?


其实这就是臣两者粗通,能够找到合理的表述方式,将工匠们心领神会却不能言说的道理,经过搜集整理,提炼出来了而已。


设若大匠们也义理精通,文字扎实,这些事情,千年前的鲁班墨翟就能够做好,何必等到今天?


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为近利,只为远功。


世上多有聪明而不得学者,学校,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陛下和诸公认为我说的不对,那明年朝廷明算科举事,敢不敢让眉山理工学校初三五班的孩子们,来汴京与各路士子们同场竞技?!


赵顼拿到奏疏,对这件事情还相当有兴趣,将苏油的奏报特意挑出来给王安石和赵抃看:“王公,赵公,苏油此议,可行不可行?”


王安石一脑门子黑线:“胡闹!苏明润前头句句在理,到最后简直是胡闹,还是得到一榜探花之后,再不读书的缘故!”


赵老头最听不得别人说苏油坏话:“介甫此言失矣,苏明润仁性天生,老夫未闻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


王安石顿时哑然。


赵顼问道:“那赵公认为,苏油此议可行?”


赵老头却立刻翻脸,骂道:“当然是胡闹!”


赵顼傻了,那你刚刚还怼得王安石哑口无言?


赵抃这才反应过来:“哦……这个……陛下,毕竟国朝华选,总要给士子们留些体面……”


王安石问道:“什么意思?你是说,明算科举子,考不过眉山学校出来的孩子?”


赵抃呵呵笑道:“十多年之前,苏油和石薇九岁,第一次见张安道时,小石薇就提到一道算术题,三个五一个一,每个数字加减乘除只能使用一次,最后要得到二十四这个数。以张安道的聪明,花了一个晚上,愣是没算出来。”


王安石有些讶然:“这个很难吗?”


赵顼心有余悸:“想起来了,理工的确很可怕的,我第一次接触理工,是用尺规将一个圆五等分……”


说完不由得打了个寒噤。


王安石更加觉得匪夷所思:“这个也很难?”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