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贞观祸害> 第434章 教育发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4章 教育发展(2 / 2)

杜构笑笑。


“嗨,我就是出个主意,具体都是您做的,论功劳也应该是爹你的。”


“呵呵,咱们父子,不分这么清楚。”老杜呵呵一笑,然后接着问:“你在杜家庄还有别的算计吧。”


“有的,就是之前跟您说的学院计划。”杜构把泡好的茶递给老杜,然后脸色一正,认真说道:“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大唐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重视教育。只有源源不断的培养出治世人才,才能保我大唐永远的向前发展。”


老杜面露赞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话不错,很好。构儿,你虽然性情有些懒散,但是做事的能力和考虑问题的格局都是上佳,这点为父很欣慰。你说的教育之事,朝廷也很重视,年前,陛下还和为父重点商议了这件事。现在我大唐的教育制度已经开始逐步完善了,朝廷上,有礼部、门下省的弘文馆和东宫的崇文馆,地方上,也有各地衙门督办的官学,足以为我大唐培养足够的人才,你的两臂山,又是为了什么?”


的确,中国的教育兴起于隋朝,而起因便是进士科举的出现。隋朝虽然短暂,但是却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很多巨大的贡献,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唐朝秉承隋朝政策,不但进一步的完善了科举制度,还大力发展教育体系,中央上,有弘文馆、崇文馆和礼部联合管理,旗下还有很多附属学院。地方上,也在大力倡导督办私学。


只是现在是贞观时期,一切都还刚刚开始,一切还都只是概念,说是在地方上督办私学,但真正有私学的,恐怕寥寥无几。


杜构低头想了想,然后认真回道:“爹,您说的这些,孩儿都清楚。可是清楚归清楚,事实如何,这是另外一回事。不说别的,就单说各地督办州学、县学一事,想必孩儿不说,您心里也清楚,如今朝廷战事初休,灾年刚过,各地都是百废俱兴,到处都缺钱。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会有多少刺史、县令重视州学、县学?教育的重要性,可不是谁都能看清楚的。更何况还有一大批地方官员揣着明白装糊涂,毕竟县学州学不算政绩,有多少官员会为了这事费心,在他们心里,这就是吃力不讨好。所以,虽然朝廷有政策,但是真的能实现的,爹您心里恐怕也清楚的。”


老杜听着,眉头紧锁,心里却直叹气,他明白,杜构说的都是事实,这种情况,他比谁都清楚。


杜构继续道:“这还是地方,再说朝廷的国子监,虽然其名义上是大唐最高学府,统领六学二馆,但是他真正的学子有多少人?不足三百!这些人,连朝廷都不够用,又如何让地方受益?而且,说句不好听的,爹,这国子监只要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这些人,又有多少人能成才,又有多少人将来能走上仕途?不说别人,就说我、二弟、程处默等人,都曾就读于弘文馆,但是结果呢?我们一没有考科举,二没有荫补做官,全做了闲散纨绔,像我们这类人,还不在少数,那您觉得,国子监的作用又是什么?”


老杜再次沉默,杜构的话犹如刀子一般,句句戳心窝,虽然这些问题都很浅显易懂,但是明白归明白,大家却都在装糊涂,很少有人一针见血的把话说明白,这也让老杜体会了,平时心知肚明的问题,当被当众言明厉害的时候,会多么的尴尬和沉重。


“还有,爹,所谓的教育,所谓的国子监,当初都是前朝依据进士科举而成立的,没有科举,那所谓的教育体系就是个笑话,如同无根浮萍。因为百姓读书,就是为了科举入仕,入朝为官。没有这个前提,谁又愿意寒窗苦读?有着辛苦的时间,不如学一门手艺,还能保证自己一辈子吃喝不愁。只是现在的科举,有多大的水分?科举选出来的人才里,有多少贵族?多少世家子弟?又有多少寒门?科举不公正,寒门子弟永远无法出头,那他们读书的意义何在?”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