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第389章 十拿九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9章 十拿九稳(2 / 2)

而在攻杀过程中,他俩表现出的计算力,都很强,可见,他们的棋力并不弱。


但是,以林啸来自后世的眼光看,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时代的围棋理念有着很大的欠缺,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大局观太差。


经过观察,他们最大的不足,是能战即战,不能战也要战,几乎没有隐忍退让的习惯。


尤其是那个瞿大人,虽年事已高,棋风却极为刚猛,貌似压根不管什么叫做“弃子取势”,总之就是一子不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在林啸看来,他俩在许多时候的搏命厮杀根本毫无必要,盘中有许多的机会,换做他来下,完全可以稍作退让,争抢先手。


这可是很重要的围棋谚语——“宁弃数子,不失一先”啊!


盘中那么多大场不去抢,却孜孜不倦地在某个局部纠缠不休,这,是什么意思?


每每看到这里,林啸总是疑惑不解,腹诽不已。


当然,林啸也看到过,他俩偶尔也有争先取势之举,只不过很少,只在极为明朗的时候才有此举。


这使林啸顿悟——不是郑成功他们不懂棋理,他们其实也知道取势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时代的缺陷,他们对于行棋效率的理解,实在太落后了。


自学棋开始,就建立起的“寸土必争”的理念,使得他们很少愿意承受太大的退让,即便在林啸看来,这种退让,与即将获得的巨大利益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而他林啸自己学棋的时代,围棋理念基本是从日本反哺回国内,再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发展而来的,这个时代的围棋水平,早已突飞猛进,处处讲究行棋效率。


……


众所周知,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之为“弈”,可以说是棋类之鼻祖,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不仅有“尧造围棋教子丹朱”的传说,更有“一局烂柯经数代,人间隔岁未悠悠”的故事流传。


最终,围棋不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技艺,更成为了培养jūn_rén 才能的重要工具。


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


当时,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比如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


自唐代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围棋逐渐越出国门,向周边民族传播。


首先是朝鲜、越南等藩国,后又由遣唐使传至了日本,甚至在明初郑和下西洋时,都曾看到围棋在占城、三佛齐(今印尼的一部分)等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的情况。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本来颇为兴旺的中国围棋发展,却在十九世纪因鸦片战争戛然而止,国势衰微导致棋运不振,渐渐的各方面都落后于日本。


而在遣唐使团带回后,围棋在日本很快流传起来,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盘的制作也非常考究。


到了镰仓时代(1185—1333),围棋不仅在高层流行,在习惯于战场生活的武士中也逐渐传播开来,即使在紧张的战争空隙之际,武士们仍迷恋于黑白之间。


根据赖山阳所著《日本外史》统计,日本战国时期,武将中有30%~50%为围棋爱好者,就连三大枭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都具有相当的棋力。


这,大概是由于围棋的思维方式,与实际战争中的战略、战术相通的缘故吧。


在当时战乱中的日本,统治者认识到棋枰如战场,因而不仅自己酷好围棋,还对棋手大力扶植。


这样,围棋不但没有因战乱而衰落,反而出现了日海这样名垂后世的本因坊开山祖师,以及四大门派竭力争先的围棋盛世。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