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晋太宰> 第六百二十五章 元康十八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二十五章 元康十八年(1 / 2)

元康十八年,这个春天对百姓而言还算是友好,准备辛勤劳作一年的各地百姓都在等待春耕开始,至少才刚刚起程的司马季,没听到什么自然灾害又出来肆虐,最多就是一郡之地的旱灾水患,不过三年来倒也不是一帆风顺,天下这么大什么人都有,在他第一次回到蓟城的时候,立节将军周权诈称接到讨贼檄文,自封征东将军,要匡扶社稷讨伐燕贼,洛阳令带兵杀死了周权,不足十日就让燕贼的心腹大患横尸当场。


不过其中的好笑之处在于,这个年代消息传播的速度比较有限,有人闻听周权起兵,觉得正是大显身手的机会,刚刚响应发出讨伐檄文,就听到了周权兵败身死的消息,直接被附近的郡守灭掉,总体而言几个不知死活的天纵奇才,没对他们眼中的燕贼形成威胁。


三年来司马季犹如候鸟一般,一到夏天就回到蓟城,气候转寒就开始去洛阳。按理来说他这个时候应该待在蓟城,而不是上路去京师,不过他还是上路了。


虽说司马颖和司马虓两人就在蓟城的燕王巢穴颐养天年,司马季又时候还会入府拜访,可他毕竟不敢真的学司马颖,人在邺城遥控洛阳的操作,所以每隔半年就要再呆在京师半年,回到蓟城的时候就是督促水师的扩建,以及造纸的作坊扩大。


其实心里司马季对造纸术也很有意见,毕竟这玩意污染太大,他一个环保主义者,几乎把大晋境内名山大川都用封山令圈了一遍的存在,看见一条河流变成臭水沟,心情要是还这么好那就有鬼了。


这么说吧,现在从中原到江南,叫得上名号的例如秦岭、武夷山,大别山这种地方。都被燕王一纸封山令给圈了,当中的百姓全部被迁徙到平原,空出来的土地则送给了重新整编的大晋jūn_duì ,这个过程当然是很不顺利,中原还好一些,江南存在很多蛮夷很不好对付。所以在江南司马季只圈了武夷山,就暂时放弃了继续的想法。


封山令主要还是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山脉进行的,类似腹地的山脉也没有特别要圈禁的必要,例如洛阳南边的秦岭,近海的武夷山。河套的阴山等,都交给了设立的驻扎jūn_duì ,这些山脉的一切产出除了交给朝廷之外,都用来给大晋jūn_duì 发钱,其实就是生产建设军团的模式。


所以在把不少山区的百姓迁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晋jūn_duì 都在剿匪。毕竟封山令下达之后山脉就是军方的了,总不能和里面的山贼分账。燕王重新整编的晋军还没有堕落到这种程度,所以必然要决出一个高下,看看到底是暴力集团厉害,还是合法的暴力集团厉害。


为了防止山高皇帝远军方反噬,司马季把任何一支兵马都安插了晋卫和武卫,晋卫在暗,武卫在明,晋卫偷偷收集消息,武卫则抛头露面,武卫的成员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一点,要无限忠诚于我大晋。


在这之后,司马季又加了东厂的存在感,把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的内宦塞了进去。我大明的东厂直接被复制成功,然后又加了我大清的密折制度,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皮匣的钥匙备有两份,一份交给奏折官员,两把由司马季保管,任何人都无法开启。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燕王府,太守以上的官员都可以上奏密折。


为什么司马季有两把开同一种锁的钥匙,这简单的过分,谁让燕王府有两座呢。燕王有时候在京师,有时候在蓟城。在司马季看来,密折制度甚至比东厂管用,因为这种办法打在了人心的软肋上。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还有胆量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密折制度使得同僚变成了自干特,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


能上奏密折的同级官员不少,真正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还等同于暗中广开言路,群臣可以直言进谏,使大臣们相互牵制。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