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开课了,秦良玉让自己的四个徒弟分别当起了组长,各带着五个人,帮助他们适应学堂的情况。
除了学习之外,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度过了一开始的不适应期,还有害怕红毛鬼子的阶段,这座西式学堂总算运转起来了。
秦良玉也终于可以放下一桩心事,继续赚钱去了。
临近夏天的时候,秦良玉的玻璃工坊已经是满载负荷了。
玻璃酒具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甚至都有了‘黄牛’从事倒卖业务。
秦良玉果断通过实名制,让采购玻璃的人都说出自己家的情况,这才有效制止了倒卖玻璃酒具的行为。
玻璃作坊每个月能生产两百五十套玻璃酒具,五十套玻璃杯具。
而且玻璃酒具的需求似乎是越来越盛,不光是西南一带的人知道了玻璃酒具的好处,甚至已经有从南京过来采购的了,最远的是浙江,有个客商专门跑了忠州一趟就为了买几套回去送礼。
秦良玉销售的一套酒具里面有二十个无色玻璃杯,足够两桌人使用。
三十两一整套的话,平均一个酒杯只卖一两五钱,和西方货船漂洋过海运送过来的无色玻璃杯比起来,秦家的可是便宜的太多太多了。
而且成色一点都不差。
看到这个情况,秦良玉果然决定扩大玻璃作坊的生产线,让利润更上一层楼。
否则自己的望远镜、老花镜计划压根没有生产能力去制作了。
有了这个想法,秦良玉也当即付诸实施,她又一次找来了已经成为工头的蔡小六,让他马上动手,在原先的玻璃窑旁边再加一个新窑,扩大产能。
当然蔡小六一个人肯定干部了这些,秦良玉又雇佣了六个工人作为玻璃窑二厂的员工,同样听从蔡小六的指挥。
蔡小六建造第二个窑子是驾轻就熟,只用了不到二十天就指挥着工人们建好了二厂。这个新窑子已落成,秦良玉就让它全力开工,生产起了玻璃酒器。
新建的窑子比老窑子还多两个坩埚,足有六个锅,这样就把玻璃酒具的总产能扩大到了一个月生产六百套。
秦家玻璃酒具的招牌足够响亮了,连黄牛都出来了,这一点也启发了秦良玉。
她决定换种新的方法,榨干玻璃酒具上的潜在价值。
秦良玉要搞一个拍卖会的形式,最大化每一批玻璃酒具的价格,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拍卖会面对的对象,当然就是西南一带的有钱人们。
忠州是长线沿线一个重要的码头,不少黄牛之前就在秦家抢购了酒器之后,立刻跑到码头上贩卖,有人收了货,直接装到货船上运到南京之类的长江下游城市。
每一道手续上的人都可以赚起码好几两银子。
既然有人当二道贩子,转卖自己的货物,那不如干脆秦良玉自己拍卖。
主意已定,秦良玉便找到了父亲秦葵,跟他说了召开拍卖会的想法。
秦葵完全愣住了,听到拍卖会这三个字的时候沉默半晌,最终还是老实的问道:“拍卖会,到底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