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三十七章 九品散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七章 九品散官(1 / 2)

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想一下子变成平民社会,并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徐齐霖对于科举的完善也只是尽量使其公平,在制度上为寒门学子尽量扫除障碍。


比如唐朝科举考试是不糊名的。哪本卷是谁的,都是公开的。既然不糊名,考官在改卷及录取时,就容易做假。


其次,当时的录取,主要还不是看科考成绩,而是看这个考生的家世及社会声名。如果有后台,关系硬,考中的概率那肯定是超高的了。


而且,唐代科举只是有一个出身,并不必然被封官,还需经过吏部主持考试,即诠选,方可能成为官员。


一般来说,诠选只是走形式,考试内容比较简单,这是考虑到科举选拔的不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差,无法直接任官,诠选重在法律文书等。


但由于普通学子没有机会接触此方面内容,贵族子弟便在诠选占有比较大优势。因为贵族弟子有家学,家中有人任官,所以对律令、公文写作之类更熟悉。


所以,徐齐霖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写得不甚详细,但基本上都包括进去,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比如宋朝开始实行的“糊名考校”、锁院制、誊录制,以及为寒门子弟参加科举提供经济资助的“给券”、“贡士庄”等等。


洋洋洒洒这一通写,徐齐霖要停笔时还意犹未尽。稍想了一下,又加上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


咋样儿,牛逼吧!那样儿不行,咱来这样儿。你不是要什么谏议上策嘛,咱喝顿小酒的工夫就给你弄出来。


徐齐霖挺得意,准备再仔细斟酌,修改修改。这可不是随便交出的作文,大不了老师给个零蛋儿,这可是给李二看的,要换官爵的嘞!


正在这时,家人来报,小昭回府了,还有宫人跟着前来传旨。


徐齐霖虽然心中不满,可给的还能不要,那不成傻子啦?


到了厅堂,徐齐霖施礼如仪,便恭恭敬敬地肃立接旨。


没错,在唐中期以前,大臣们都是坐着接圣旨的。就连上朝,也是分列两侧而坐,没有在那杵着的。


何况,圣旨还分好几种,有圣谕、手谕、口谕和诏书,其中诏书最为正式。


而李二的圣旨便是手谕,随随便便的那种。但内容嘛,却让徐齐霖有意外的惊喜。


原来,手谕中除了赐田五百亩,赏锦帛五百匹外,还给了徐齐霖一个小官——文林郎。


哈哈,李二终于是想通了,还是老姐给吹的风,听着草民草民的挺刺耳吧!


尽管文林郎只是从九品上的文散官,比最末一等的将仕郎高一级,可好歹是个正科或副科级呀,还是不干活儿光领工资的那种。


徐齐霖接完圣旨挺高兴,送走宫人,便拿着浅青色的九品官服和石带回房试穿了一下。


工作服嘛,有点大,将就了,反正平常也不穿。在长安,扔块砖头都能砸着个一品二品的大佬,咱还是别穿出去丢人现眼了。


把官服、石带收好,徐齐霖想坐下来把刚才拿的草稿好好整理一下,却又突然觉得有点问题。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