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得便利,名声传出去,又何愁无人使用?”李淳风对此倒并不太关心,把口诀小书和算盘收好。
将要起身告辞时,他又突然想起一事,开口说道:“徐丞要某打听的事情已经知晓,那潘道心乃是茅山宗宗师潘师正之孙,刘正和乃是名道刘道合之子……”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而潘师正应该算是茅山宗的第三代宗师,其师则是被人们称为“王法主”的王远知。
据载:王远知是一位神奇的预言家,他对当时的各种政治变故都作出了准确的预测。包括李渊会得天下,李二将是太平天子等等。
李二即位后,敕于茅山为王远知造太平观一所。高宗和武则天时,又都给他追加了荣誉称号。
而潘师正则是奉师之命,来到中岳嵩山观,要在北方大力发展茅山宗,开拓茅山宗阵地,坚决与佛教相抗衡。
但潘师正真正名躁天下时,却还要等到李治继位,得封“天师”之后。
“刘爱道携子刘正和,还有潘道心,是来长安观摩‘三教论衡’的。”李淳风最后作了说明,看着徐齐霖道:“太子殿下不日将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论道,徐丞亦知道此大事吧?”
我知道个屁。徐齐霖嘿嘿一笑,显是对什么论衡知之甚少,也不是很感兴趣。
李淳风看徐齐霖的模样,也知道他对此一无所知,不由得笑道:“徒逞口舌之利,某对此也不甚关心。”
儒释道的三教之争主要就是佛教和道教之争,自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驳斥道教不老不死之说等,揭开三教论衡之始。
而道佛之争历经南朝、萧齐、北朝、隋唐、宋代、南宋、明代、清代、民国,可谓是历史悠久。
自唐高祖武德七年始,每逢重大节日或皇帝生日,朝廷都会举行“三教论衡”,道儒佛三家都要派出代表与他人辩论本家经义。
说白了,三者在教义及礼仪上的论诤,通常就是为了争夺帝王的信仰,以及更多的信众而发生冲突。
因此,所谓“论道”,不过是团体、组织之间的权力之争,赢则既得利益,输则交出权力。但相比基督教和教的千年纷争,儒释道之争还算是温和的。
徐齐霖对此虽不感兴趣,只是随口问道:“依李博士看来,三教论衡以何者领先?”
李淳风沉吟了一下,说道:“道家蔡晃,讲道论好,独秀时英;纪国寺慧净法师佛法精湛,兼涉道法。某实是不好揣测。”
能参加这三教论衡都不是泛泛之辈,不仅自家的经义要滚瓜烂熟,还要通晓别家的教义,才能攻其薄弱,难其谬误。
嘿嘿,不关己事呀!只不过,李承乾现在看来还算正常,至少在表面上还没完全暴露、恶名远扬。否则,李二陛下也不会让他来主持这三教论衡。
李淳风拿着算盘走了,徐齐霖也把什么三教论衡抛到了脑后。自己这边还有一大堆事情,谁管他和尚道士斗嘴掐架呢?
……………
九成宫。
晋阳和新城这姐妹俩儿正在说着悄悄话,却是关于小昭来了之后的称呼问题。
新城没想到,兕子年岁稍长,却考虑得比较周全。
“哦,当着小昭姐的面儿,不能称呼小舅,只能叫徐小郎。”新城听着姐姐的交代,有些迷惑地揪了揪垂下耳边的头发。
兕子用力点了点头,耐心地解释道:“你想啊,徐小郎和小昭是兄妹,要是管徐小郎叫小舅,那小昭岂不也得改称呼?”
“改什么称呼?”新城显然还有点论不清这辈份怎么排,傻傻地望着阿姐。
兕子摇了摇头,说道:“那就要管她叫小姑啦,你怎么听不懂呢?”
新城眨巴着大眼睛,觉得叫小姑也没什么呀,她和阿姐不也有好几个年纪不大的小姑吗?
她们的小姑自然就是李渊生的女儿了,不关是女儿,还有儿子,李渊可是给李二留下了三十多个兄弟姐妹呢!
就是退位当太上皇后,李渊也没闲着,老当益壮地专心在后宫耕耘,努力造小人儿。
估计老头子也是想给李二陛下添堵,你不是杀了我两个儿子好几个孙子嘛,我再造一堆出来,看你怎么办?
在李二登基为帝时,一些弟弟妹妹都还是小不点,他一下子就成了长兄了。古人云:“长兄如父”,为了面子,他也装出兄友弟恭、兄妹有情的样子。
新城想的便是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小姑小叔,觉得管小昭叫小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兕子翻了翻眼睛,也懒得再剖析解释,很强硬地命令道:“不许叫就是不许叫,提到的时候就是徐小郎,你记住了没?”
哦,新城见阿姐好象有点生气,赶忙应了一声,小脑袋点得欢实,“徐小郎,徐小郎嘛,我记住了。”
兕子这才稍微放心,语气也转缓和,说道:“还有小昭带来的干姐姐阿珂,虽然她是民女,又是盲人,可也是咱们的客人,要好好对人家。”
“眼睛看不见嘛?”新城想了想,微皱眉头说道:“那可真可怜哪,吃饭都不好挟菜。”
就知道吃!兕子忍住翻眼睛的冲动,说道:“是呀,所以咱们要好好待她才是。”
新城点了点小脑袋,咧开小嘴笑道:“徐小郎,小昭姐,阿珂姐,这么叫没错吧?”
兕子点了点头,觉得就这样吧,讲得太多这妹子也记不住,兴许会搞得更乱呢!
“走吧,咱们一起去宫门等小昭。”兕子起身说道:“小舅肯定让她捎来很多好东西,我还真急着想看到呢!”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