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军的防线现在铺得很开,几乎囊括了中南半岛和印度次大陆。所以吴畏早就发觉自己手里缺乏合适的将领。
要说起来,段祺瑞这个人打仗的本事还是很强,不亏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现在他的手下又有蔡松坡和吴佩孚这两员大将,一个精于谋划,另一个悍勇无双。最重要的,这两个人都很擅长练兵。有他们辅助段祺瑞,第七师现在兵强马壮,吊打英印部队毫无压力。
现在段祺瑞已经是印度远征军的总司令,远征军的总参谋长是蔡松坡,吴佩孚已经荣升第七师师长。
印度远征军麾下有第七、第十、第十三、十四共四个师的番号,总兵力接近20万人。
这些人数看起来不小,但是撒在印度次大陆上就不怎么够看了,这也是远征军虽然一直没有遇到对手,但是仍然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段祺瑞和蔡松坡用兵都比较谨慎,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绝对不肯冒进。
不是吴畏舍不得给段祺瑞增兵,现在国防军在册三十三个步兵师,总动员六个月后,总参手里直接的可用兵力已经超过50万,就算新兵战斗力堪忧,但是去印度打打酱油,刷刷经验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实际上就算在从前历史上的第二次大战时,已经建立了职业化jūn_duì 的各个主要强国也不是拉出一支jūn_duì 就能打仗的,战斗力也要分等级。更不要说从建立之初就一直经费困难的国防军,要不是经历了日、俄两场大战的锻炼,现在吴畏能拉出两个王牌师都要笑醒了。
但是平时养兵和真正拉出去打仗的花费是完全不同的。段祺瑞这个人名士风范太重,在他的领导下,印度远征jūn_duì 对地方虽然说不上秋毫无犯,但是jūn_duì 的纪律也控制得很严格。虽然所到之处受到的抵抗很弱,远征军报上来的信息也一直对这个结果沾沾自喜。
但是按吴畏的估计,这和国防军的纪律没什么直接关系。就算段祺瑞在印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印度人民反抗压迫的渴望也大不哪里去。毕竟在这方面,吴畏还真不觉得自己手下的将领们能比英国人干得更出色。印度人民在大不列颠的统治下见过世面,就算刮地三尺也只是程度的区别而已。既然从前可以坚持不抵抗,现在当然也可以继续忍耐。
但是显然段祺瑞本人不觉得有这个可能,他对于自己在印度次大陆解民于倒悬很有成就感,所以对于吴畏关于就食于地方的暗示一直装聋作哑,和国内伸手要物资到是来得勤快。
相比之下,已经就任中南半岛作战集群总指挥的郭凯森就表现得要好得多。
他充分发扬了从吴畏那里学来的一不怕死、二不要脸的精神,在中南半岛刮得天高三尺,不但解决了自己手下部队的物资供给问题,还额外养了五十万的伪军,缴获的英法武器不够,就上冷兵器,反正战损再高也不心痛。
现在基本上在中南半岛的国防军已经不怎么亲自参与作战了,清剿地方武装的活,伪军就包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