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56节(2 / 2)

“为什么刘邦能一统天下,并且百姓归心呢?”


“因为刘邦的约法三章,因为刘邦施行仁政。我们现在就应该向印度的百姓约法三章,保证百姓的利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满清能立足,读书人有功劳,但满清仁政治国,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才会认同你。”


“如果没有仁政这一条,一切都是虚浮的。”


“比如说我们招募了当地人入伍,但百姓视我们如猛虎,加入jūn_duì 的士兵就会受到家人的指责,受到乡亲的鄙夷,他们难以产生认同感。但百姓认同了我们,那就容易多了,士兵才能在jūn_duì 里面找到认同感,能够心向我们。”


郭嵩焘侃侃而谈,自信的说道:“在仁政的基础上,再配以省长提及的读书人教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么必定成功。至于之前的英国,他们完全是想着奴役印度,没想过把印度的百姓当人,而我们不一样,所以我们最后必定胜利。”


“啪!啪!啪!!!”


李振嘴角上扬,脸上已经布满了笑容。


他给郭嵩焘鼓掌,是因为郭嵩焘的这番话是最正确的决定。


李振当即下了决定,吩咐道:“郭嵩焘,安抚百姓的事情交给你。你立即着手处理安抚那加兰邦百姓的事情,这是我们的立足根基,我要在三天之内看到效果。”


“明白!”


郭嵩焘恭敬应下,然后立即退了出去。


营帐中,只剩下李振和张之洞。


李振目光落在张之洞身上,说道:“张之洞,相比于郭嵩焘涛而言,你治理一方的能力还欠佳啊!需要努力学习。中国的战争已经结束,而对外扩张不可能是永久的主旋律。所以,你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多向郭嵩焘学习,取长补短,明白吗?”


“明白!”


张之洞重重的点头,眼神认真。


李振继续道:“我已经接到了孟加拉地区奚应龙的来信,奚应龙明确表示,愿意在这一次印度之战中站在我们这一边,帮助我们统一印度。”


“奚应龙站在我们这边?”


张之洞皱眉,脸上露出不解之色。


李振问道:“你有什么疑问?”


张之洞握紧拳头,回答道:“当初我带兵进入印度后,扫荡了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直奔孟加拉地区,甚至逼近了印度腹心。可最后,正是因为奚应龙和奚长祯的攻击,才功亏一篑。虽然那一战也有英国人、印度本地的力量出手,但真正打得我们一败涂地的还是奚应龙。而如今奚应龙却主动向您示好,这会不会是故意的呢?”


对于奚应龙,张之洞恨得牙痒痒的,恨不得立即击败奚应龙。


李振摇头,淡淡的说道:“我相信奚应龙!”


顿了顿,李振又说道:“当时的情况下,你带着jūn_duì 高歌猛进,其实已经埋藏了无数的危险。昔日太平天国建立之初,jūn_duì 直奔满清首都北京,没有根基,以至于失败,而你一样如此。若非奚应龙出手,你面对英国人和本地的力量,还可能战死疆场。没有根基,你觉得能站得住脚么?就如同本地的阿卜杜勒家,以及普拉萨德、夏尔马等家族,他们是真的效忠么?”


张之洞听完后,陷入了沉思中。


良久后,张之洞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道:“我懂了!!”他的脸上有着浓浓的落寞,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张之洞,而是落寞的张之洞。


李振皱眉,低声喝道:“知道强者的秉性是什么吗?不是天资聪慧,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屡败能屡战。项羽天赋异禀,刘邦只是一个痞子,为什么刘邦反而取胜呢?因为刘邦有顽强不败的精神,在哪里跌倒了,还能在哪里爬起来。若是你跌倒后,彻底没有了自信,只能证明我看错了人。”


张之洞看向李振,眼中有着一团火在燃烧。


看错了人?


看错了人吗?


良久后,张之洞站起身,恭敬的朝李振行了一礼,不卑不亢的说道:“多谢大总统,多谢您的宽容,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明白就好!”


李振欣慰的点头,他不希望历史上的张之洞消失。


并且,李振希望这一世的张之洞是能够超过历史上的张之洞。


ps:第三章,咱继续努力;


第1380章 攻心之策


“快点,快点,中国的官员在北门立下了一根三丈长的巨木,说谁要能把巨木搬到南门去,就赏赐十两金子。这可是十两金子,不是银子啊!赶紧去看看!”


街道上,一名印度百姓高声大吼。


“谁信啊,谁信谁是蠢货,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不可靠。”


街道上的另一名百姓摇头否定,但看到一个个百姓加快速度跟了上去,也忍不住加快了速度朝本门而去。北门的消息在科溪马城四方传开,无数的百姓向科溪马城的北门奔去。


在北门的城门口,竖立着一根碗口三张长的巨木。


这样的树木很重,但并非扛不起。


奇怪的是周围有着无数的百姓围观,却没有一个人敢主动的上前去搬巨木。而距离城门口五米远,还搭建了一座高台。在这高台之上,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这个人,正是郭嵩焘。他眼见周围的百姓并不上去搬巨木,笑了笑,并没有着急。


郭嵩焘又等了十分钟,这时候,四面八方的印度百姓都来了。


无数的人,把高台包围了起来。


但奇怪的是,依旧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试一试。


郭嵩焘拔高了声音,朗声道:“谁能够把这一根巨木从北门搬到南门,奖励三十两金子。”他看向站在旁边的吉尼亚,示意吉尼亚翻译。


当即,吉尼亚翻译了一遍。


吉尼亚的心中直嘀咕着,搞不明白为什么郭嵩焘搞这一套。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