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袭会稽的故事如今传遍大江南北,是少年名将裴盛秦的光辉事迹。张天锡作为故事里的丑角,自然也是颇为出名,只不过出的不是什么好名声罢了。
石三自然也知道张天锡和王凝之夫妇有交集,于是便道:“既然是左将军夫妇的故人,左将军夫妇可要上前一见?”
谢道韫撇过头去,她对张天锡可没什么好印象,自然不肯去见。
王凝之却还记得那个一同被俘的难兄难弟,便颔首道:“诸位大人稍等,王某上前去与归义侯一见。”
当下王凝之便施施然上前,走到张天锡面前,作揖道:“王凝之见过归义侯,自会稽一别,大半年不曾相见,侯爷可还记得王某乎?”
“好啊,王凝之,当初便是你这狗东西,口口声声说能召唤鬼兵御敌,于是大开城门不设防御,这才使得会稽沦陷,害我又被抓回秦朝。王凝之,我与你何怨何仇,你却要这般害我!”
张天锡见了王凝之,顿时双目赤红,神色狰狞,恶向胆边生。
王凝之本只打算与张天锡打个招呼,谁知却遭到张天锡当头棒喝,顿时便懵了:“王某好意来与张侯一晤,张侯为何恶语相向啊!”
张天锡早已醉得意识不清,全凭一股怒气撑着,满心想着要寻东晋使团的晦气。这时找着了发泄目标,便也懒得与王凝之废话,只见他摇晃着伸出斗大的拳头,便直直往王凝之脸上挥去。
“贼厮,看打!”
喝醉的人气力本就比平时大上几分,要不然也不会有醉拳一说。以王凝之的身板,就算平时也不是张天锡的对手,何况此时张天锡还打的醉拳,王凝之更是躲都躲不掉。
“啊!”
杀猪般的惨叫声开始回荡在鸿胪寺外。
“左将军浑身上下,共骨折二十三处,其中尤以右腿小骨断裂最为严重。幸好治疗及时,已无性命之忧,不过短时间内,却是动弹不得了。”
医师收回了放在王凝之脉搏上的手,宣告了治疗结果。
王凝之躺在榻上,围绕在他旁边的除了石三、陶渊明、王鬻之、谢道韫之外,还有裴盛秦——晋朝左将军在大秦帝都被人打骨折了,裴盛秦作为礼部侍郎,于情于理都得来看看。
当然,旁边还蹲着已经醒酒的张天锡,酒醒了,胆子自然也没了,张天锡晓得自己惹了祸,正缩在角落瑟瑟发抖。
至于医师,是裴盛秦从太医院里找来的名医,他也希望能把王凝之治好。若是王凝之在秦朝死了残了,就算只是意外,那也是重要的外交事故。
“医师,你说王大人短时间内动弹不得,不知这短时间究竟是多久?”石三焦急问道,他倒是不担心王凝之的死活,他只是害怕王凝之的伤势会影响晋朝使团归国的行程。
那医师叹道:“正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起码三个月内,左将军得躺在病床上了。”
“啊!这,这可如何是好!”
石三惊呼,王凝之三个月不能动身,难不成整个使团还得留在秦朝等他三个月吗?
裴盛秦也问医师:“左将军之伤,是否会留下残疾?”
医师摇摇头:“还好行凶者用的是拳脚,而非利器,兼之治疗及时,只好好生歇养数月,左将军自可恢复如初。”
裴盛秦松了一口气,只要王凝之不残就好,至于他能不能按时归国,那就和裴盛秦没啥关系了。反正通关文牒也给开了,章也给盖了,他自己因事不能动身,也怪不到裴盛秦头上。
“裴侯,本侯当时喝醉了,所作所为,并非本心啊”张天锡开始向裴盛秦讨饶。
裴盛秦不肯接话,只是摆摆手道:“当街打人之事应该京兆府来管,不是礼部职责,张侯不必对我说。且先回府吧,本侯会将此事如实报知京兆府,届时自有官差上门问责。”
行凶打人之案本是由京兆府负责处理,不过事涉外宾,裴盛秦作为礼部侍郎,真要想插手也是有资格的。但是裴盛秦现在本就很是头大,如何还有精神理会张天锡,索性先将他打发走,再把皮球踢给京兆府。
张天锡在一众晋人的怒视下,灰溜溜地走了,一边走还一边暗自琢磨着等京兆府的官差上门时,如何给自己辩护。
张天锡一走,石三等人也开始商量起来。
石三和陶渊明一致认为,不能因为王凝之而改变行程,干脆把王凝之扔在秦朝养伤得了。若是王凝之只躺个十天半月,那么咬咬牙也就等下去了。但王凝之这一躺就是三个月,使团上下百余口人,再加上几十个愿意归国的原会稽官绅,个个都归心似箭,如何等得这么久!
王鬻之原本还想说等等王凝之,不过转念一想,还得再在秦朝待上至少三个月,一下子就不愿意了。虽说鸿胪寺招待外宾的规格不算低,也不曾短了晋朝使团的吃穿用度,但终究远不如他们在晋朝过得那么骄奢yín 逸。正所谓由奢入俭难,他们在晋朝作威作福惯了,在秦朝却得夹着尾巴做人,自然不愿意久留秦朝。
于是王鬻之在纠结半天后,也同意了石三和陶渊明的意见。
“既然如此,我等先归国,便留凝之在秦朝歇养,待凝之伤好时,差不多嵇侯也该出狱了,凝之正好与嵇侯一同归国。”
一正两副三位晋使,在商议之后,得出了以上解决方案。至于谢道韫是没有发言权的,她和王凝之夫妇二人在使团中身份虽然尊贵,但毕竟不是这次出使的使臣,并没有资格决定使团行动。
“道韫孙媳妇,你也先随使团归国吧,几月之后凝之归来,你们便可夫妻团聚。”王鬻之倒是还记着他这个侄孙媳妇,好心劝道。
“不了,我和王凝之既是夫妻,他在秦朝养伤,我岂有独自归国之理?”谢道韫偷偷看着裴盛秦,不知为何,突然便不想归国了,鬼使神差地说道:“我要留在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