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的话不是无地放失,因为张纮刚刚对与会者分析了当今的天下形势。
张纮说,现下幽州公孙瓒、冀州袁绍、徐州陶谦、兖州曹操、荆州刘表、豫州袁术、扬州曹智都卷入了相互攻伐的战争中,而并州韩遂、西凉马腾和长安的李傕、郭汜等又都陷入内斗。整个汉帝国现在就像一锅煮开的乱粥,一团糟。
张纮认为这正是以孙策为代表的孙氏家族,或者说孙氏集团夹逢中求生存,有所作为的大好机会。
在此之前,孙策早已受教过张纮的这套宏图大论,非但极其认同张的夹逢求存理论,并且积极地把张纮想法投入到他的实际行动中。
早在曹操和袁术的封丘战役打响之前,孙策就利用向庐江讨粮的任务,像模像样的走了一趟庐江。不出他所料,陆康连理都没理,只打发个主薄应付了他两句。
孙策自然是一颗粮也没借到,回到袁术跟前,孙策加油添醋把陆康的傲慢无礼,不把袁术放在眼里,及不肯借粮等等之事说了一遍。并要求增派兵马给他,让其讨伐陆康。
袁术当堂大怒,扬言要把陆康这个老匹夫碎尸万段。但袁术发火归发火,他也知道眼门前最重要的是对付曹操,在这个时候发兵征讨陆康实在是不合时宜,所以他决定先让陆康多活几天。
袁术未答应孙策所请,只是另添了二千人马给他,让他再去庐江,给陆康下最后通谍:问陆康是要老命还是要捂着手上的粮不放。
孙策也知道要袁术现在给他兵马攻打庐江是不太可能的,但要他去给陆康下最后通谍,那简直就是疯了。以他手上的三千人马,还未踏进庐江郡地域,就能让陆康的随意的一巴掌拍死。
孙策当然没发神经的去庐江,而是带着袁术给他的三千人马,回了江都。
江都属徐州陶谦的地盘,但此时陶谦和袁术属同盟战友关系。袁术手下大将吴景的二万大军此时不正驻扎在他的广陵、江都等地,陶谦当时以为孙家小儿郎孙策是奉袁术之命带兵来江都增援他舅舅吴景的,所以也未加任何阻拦,让孙策带兵顺利的回到了江都。
陶谦此时还挺得意,他自认为在此次和袁术的结盟中,他是占尽了便宜。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陶谦在与袁术结盟后,在他们的第一次对外侵略战中,陶谦并未出一兵一卒去帮忙袁术攻打兖州。他的任务只是提供军事基地和登陆船只,好让袁术的手下吴景率部攻取丹阳。
这对陶谦只是举手之劳,船他这几年造了不少,借给袁术又不是不还。军事基地只是围块地皮,让吴景屯兵后,好过江去斩杀曹智那个臭小子,地不是现成的吗,借!
陶谦快要乐坏了,不用他动手,眼看着江对岸的眼中丁就要有人帮他拔除。而在兖州的战事,他也将作为战胜联盟成员而最终分得一杯羹。
陶谦觉得这是他这一生中做得最合算的买卖,他简直就要乐疯了。但陶谦的这一切美好想法,都是基于袁术在兖州,吴景在丹阳双连胜为前题。
当然,当时全天下大部分人都看好袁术的强大联盟将对曹家兄弟所经营的势力进行无情地摧毁,取得最终的胜利。
陶谦非但预计战争结果的胜负出现严重错误,还让孙策这个小家伙趁他只注意着兖州和丹阳的战事时,在他眼皮底下让孙家小儿悄悄地在江都、广陵等地招兵买马,把队伍壮大到五千人马时,才从他眼皮底下,溜回了孙家的老根据地长沙,走得还挺彻底。
等陶谦醒悟时,孙家住在江都的一家老小都已人去楼空。听说是吴景兵败牛渚后,孙策接到舅舅,就连夜撤出徐州,去了长沙。
陶谦此时正为从新审视敌、友关系而犯愁,那有工夫去收拾在夹缝里贪了点小便宜的孙策。
孙策到达长沙后,派周瑜去居巢等地继续招兵买马,自己就跟叔叔孙静商议脱离袁术,自己发展势力的想法。
孙静现年三十四岁,本是个老实人,没太多奢求。能登上长沙太守也是因为兄长坐上豫州刺史后,为了不把自家的根据地让别人来经营,所以就轮上他来做这个太守。后来孙坚战死,袁术接管豫州后,也是见他老实本分,也就没撤换他的职务。
但现在大侄子孙策一家回来了,要他带兵跟着他们反了袁术,他有点犯嘀咕。孙静是个受传统封建君臣思想毒害比较严重的人,亦是告诫孙策,人家袁术可是朝廷钦封的后将军,有权辖制豫、荆、杨三州的,大侄子孙策你现在要反对他好像于理不合。
孙策告诉亲爱的孙静叔父,这都什么年代了,哪来的朝廷钦封还能算数的。那刘表还是当今圣上的叔叔呢,他怎么没遵守皇帝的圣旨,让袁术辖制他的荆州?甚至这会儿连少帝钦封给袁术的南阳不也是给打了下来。整个扬州除了一个九江郡归袁术辖制外,还有谁在听袁术的号令,我舅舅以袁术的名义去接管丹阳,不是照样被打了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