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当年非要给秦琅介绍个郑氏女,也跟我一样蠢,当初若是他直接把女儿许给秦琅,也许局面又不一样了。”
大过年的,太上皇突然提这些,李世民有些尴尬,脸上不自在起来。
当初秦琼父子对玄武门之变,虽不是说没他们就不行,但如果他们爷俩转投入东宫,或许还真不一定鹿死谁手,虽然他认为,秦琼与他的关系,不是一位公主或郡主就能改变的了。
但在那种时候,谁又说的清呢。
“二郎啊,我时日无多了,好些事情也想开了,你当皇帝,确实比大郎要好,大郎虽也不错,可若他继承大位,不可能做到你如今这局面。二郎你辅佐我开创大唐,论功与大郎其实相差不大,他在内你在外,各有功劳,不相伯仲,甚至朕看来,他功劳还大些。”
“但是你继位以来,统一天下,扫灭外敌,做到如今四海来朝,天下富庶的局面,确实比当初隋文帝也不相让,比志大才疏的炀帝更是强百倍。”
李世民沉默着。
虽然心里不服气这个时候,父亲还说建成开国时功劳比他大的评价,但对父亲能正视他继位之后的功绩,还是满意的。
“二郎,大唐交给你,我放心的。只是有一件事,你可能做错了。”
“请阿爷指正。”
“你继位之初,削宗室爵位,调整官阶,这些都是对的,你后来大封功臣实封,也没错,有安稳人心,稳定朝政之功。但是你不该最后又搞世袭之制,尤其不该既封宗室,又封异姓。”
“二十四位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位世袭异姓功臣,各封藩镇,你可想过,将来有一日,或许会有藩镇之乱?你现在自是不用担心,但你子孙将来呢?”
李世民对承乾道,“大郎,你跟太上皇解释一下世封之制。”
承乾于是简明扼要的说了一遍,重点是朝廷虽世封了四十八位宗室、功臣,可皆只分封于最边疆之地,都本是羁縻之地。
朝廷其实是以心腹的宗室和功臣,到边疆取代那些胡蛮酋长,是开疆拓地,既赏功酬勋,同时也是开疆拓地。
那些边地若是让胡蛮世代控制着,于朝廷不力,不如让宗室功臣们镇守。
“错,大错特错矣!”
李渊却是摇头,“你们想的倒是简单,现在分封皇家兄弟子侄,文武功臣到边疆,从羁縻蛮夷手里抢地镇守,看着是不错。可你们想过没,边地在那些蛮夷手里,是永远也成为了气候的。”
“不论是岭南还是南中又或黔中,那里的蛮夷永远是乌合之众,一般散沙,朝廷能够很轻易的威慑压服他们,让他们俯首称臣,他们也永远只会窝里斗,根本不可能强大到威胁朝廷。”
“可如果你们把宗室、功臣分封边地,就算是从蛮荒之地的蛮夷手里抢地盘,就算再偏,可这些宗室功臣们,都是财力雄厚的,他们会从中原带去文化文明,工匠技术,他们会对周边蛮夷渐渐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一两代也许还不明显,可三代五代呢?百年经营,那么这块封地就会成为一个强大的藩镇,这些人是中原过去的,所以不像蛮夷一样,永远眼里只看的到面前的蛮荒。”
“一旦中原朝廷有动荡,到时若有人引藩镇入内,便有大祸矣。”
李渊认为,世封制最终不是发展成周王朝的春秋战国,便可能是汉朝的七国之乱,要么也会变成西晋的八王之乱。
这是必然的。
李世民明显也是想过这些问题的,却没有李渊那么悲观。
“阿耶过虑了,朝廷世封制度严明,早规定大唐非重大军功不世封,非皇子不封,且只能分封在最遥远的边疆之地,且必须是羁縻之地,非朝廷正州县。按这制度,世封宗室功臣要守土已是不易,要开疆更难,而若要在蛮荒之中,经营出强大的藩镇更无可能。阿耶莫要忘记了,世封制还有一条推恩制,封地一代代推恩分封,只会越来越小,根本不足以与朝廷对抗。”
当年周王朝分封,周王直接控制的地盘很小,诸侯们经过八百年的经营,这才最终夺了周天下。
汉分封,郡国并行,关中本位不封,诸侯分封于关外,封地广阔,实力强大,但七国之乱,也一样被平定。至于西晋的八王之乱,诸侯王封地管民拥军,是权力过强。
而大唐的世封制,设计上更加完美,考虑到各种情况。
世封功臣所封尽在边疆蛮荒,那本就不是大唐的实际控制地,大唐的关陇中原江淮巴蜀等地,根本不封。
朝廷拥有的是秦汉时最大的疆域了,有这么大的地盘,诸侯如何能对朝廷有威胁?
况且,他都已经再次削减了诸侯的权力,诸侯对封地拥有的最多的只是经济权,而最重要的行政、财税、诉讼、军事等大权,主要都掌握在朝廷派任官员手中。
再加了推恩制,李世民认为,诸侯永远也无法威胁到朝廷,相反,还能为朝廷开疆拓土,屏藩国家。
同时,实力强大的功臣,以及身份尊贵的宗室分封出去,也能减少朝廷中央内乱的可能性。
“二郎,莫太过自信,你定的策虽好,可未必就不会走样。当年西晋初的分封制度,也非常严格,可后面皇帝却完全更改祖制,使的诸侯管军管民,都督数州甚至十几州军事,这才有了八王之乱啊。”
“最好还是不要开这个头,你开这个头,将来到子孙时,还不知道成什么样了。如果你非要世封,那么最好只分封宗族李氏子孙,将来就算真发生了什么,那这天下也依然还是在我们李家手里,不至于落到异姓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