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我岳父是李世民> 后记(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后记(七)(2 / 2)

其实孙神医说过,早起就喝浓茶对身体不好。


可李泰很享受早上来一碗浓茶来提神,再有一张饼一顿早饭就应付过去了。


以前喜欢吃各种美食,后来沉迷上了做美食,便吃得少了。


现在李泰不喜欢那些味道美好的食物,他喜欢这种馕饼,丁溜做了一辈子的厨子。


他最擅长的还是做饼,他做出来的馕饼依旧是最好吃的。


回归了生活的本质,不再追求那些虚浮之后,李泰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一个身影走入了藏书阁,李泰笑道:“你怎么来了?”


张阳在一旁坐下,“来你这里找会儿清闲。”


李泰将手中的馕饼掰了一半递上,“吃了?”


“没有。”张阳拿过饼便吃了起来,低声道:“家里准备好了,再往这个书院投入五万贯银钱,女儿在家里闹着呢。”


李泰笑道:“清清向来是个很固执的孩子,跟皇姐一样,再说了她赚来的银钱,被用来投入书院,一定不高兴。”


张阳坐在椅子上,享受着此刻的安宁,“金春秋将倭奴杀绝了?”


李泰嘴里嚼着饼道:“好像是的。”


岁月还是在张阳身上留下了一些痕迹的,他的气质更内敛了,就像是个乡间的大哥,丝毫看不出他就是这骊山最尊贵的人物。


张阳回头看了眼在藏书阁内正用功看书的裴炎,笑道:“就是这个孩子吗?”


李泰点头,“他是目前为止最满意的,好好培养,将来一定也是位人才。”


张阳退休之后,家里添了两位妾室,小儿子秋儿正是最会哭的年纪,徐慧刚生个儿子,她的孩子也爱哭。


家里与骊山的事务,都是媳妇和小武在忙碌。


说来把小武娶为妾室之后,武士彟也开始赋闲养老了。


张阳从在怀中摸索了良久,拿出一个物件,放在桌上,道:“这是六分仪”


“六分仪?做什么用的。”


张阳拿着六分仪一边给他解释着用法。


“以前媳妇与我时常看星辰,也会丈量天体与地平线的距离。”


李泰颔首道:“然后你就做出了摆钟。”


张阳摇头道:“摆钟只不过是过程中所得,我们一直在想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测量天体与地平线之间的距离,得知高度角之后如何减少误差。”


李泰又道:“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世间万物构成都是有误差,至少做不到没有误差的事,误差是万物循环中的必然,就像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中是有一些联系。”


“也不知道老子他老人家当年是何境界,或许早就明白了其中道理,只不过那时的世人一直无法参悟。”


六分仪是个扇形的物件,它是由一些金属结构拼凑起来的。


等张阳离开之后,李泰将六分仪放入一个盒子中,而后继续坐在藏书阁前,闭眼享受着阳光。


裴炎到了傍晚时分才从藏书阁内。


李泰在这位院长闲来无事,就会坐在藏书阁,看着从长安城送来的书卷,如果他觉得论述有理,便会将书收入进藏书阁内。


占地两千亩的学术院还没彻底完工,往后还要开设各类研究院。


这都是为了建设西北与中原所必需的。


见人出来了,李泰笑问道:“看完了?”


裴炎道:“藏书阁也该关门了,学生就出来了。”


李泰手拿书卷站起身,道:“等着骊山将电线与灯泡做好了,往后在夜里也能看书了。”


裴炎笑道:“那真是太好了。”


说罢,李泰转身走入藏书阁内,便开始收拾。


裴炎注目看了良久,自当初来到学术院开始,这位大哥便看管着这里,他将这里的书籍当作珍宝。


这是一个学识很渊博的大哥,凡有不懂的,只要问他,他都能回答上一两句。


天色就要入夜了,吹来的风越来越冷,裴炎匆匆走出了学术院。


这年的六月,关中正值夏季,酷热的阳光好似要嗮死这世间的万物。


关中的退耕还林建设还在继续,崇德坊的学子们纷纷提议,应该让突厥人控制放牧,关中不得再有大规模的放牧,河西走廊应该控制放牧的数量。


过度的放牧会导致草地被破坏,会让更多的草地变成荒地。


信奉骊山学术派的学子一天比一天多。


裴行俭站在一处楼台上,笑道:“骊山县侯曾经说过,真理是越辩越明。”


薛仁贵迟疑道:“如果这个提议被朝中准许了,突厥,回鹘人说不定会作乱。”


“不见得会作乱,也不用一概否决,朝中只要决定放牧的大季与小季即可,该放牧的时节可以放牧,不敢大肆放牧的时节限制牧民,甚至可以制定出大年与小年,因形势而变,确保草场不成荒漠。”


听到旁人的话语,裴行俭侧目看去,是个年方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便问道:“敢问当面如何称呼。”


对方行礼道:“在下郭正一,如今在李少卿的鸿胪寺任职。”


裴行俭看向薛仁贵。


薛仁贵点头,表示是自己多虑了。


半月之后,正如郭正一所言,朝中给关中河西走廊,乃至突厥与回鹘人都设置了放牧的时限,命关中各地,河西走廊四郡在特定的时节,限制放牧。


骊山的学术派又一次胜利了,他们的提议被朝中采纳了。


这个新起的学派似有着无穷尽的生命力,不断吸纳着年轻人,甚至有不少坚持黄老之学的老人家也开始专研骊山的学术。


一辆火车从骊山出发,它正在往洛阳而去。


火车上装着的是关中货物,将洛阳与长安城连成一片是前无古人的壮举。


皇帝再也没有说过迁都,也再没有朝臣进谏迁都洛阳。


因为不需要了,当关中与洛阳连成一片,物资流转,关中不再是个被潼关与崤山隔绝的地带。


而大西北的兴建就要开始了,植树造林的人越来越多,骊山制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个从学术院毕业的学子都要去河西走廊种十棵树,并且每年都去看自己的树木是否长好了。


如果种下去的树死了,那就要重新栽种。


学子有了默契,夏季刚结束的时候,就有三五百年轻人走了出来,他们是今年刚毕业了,在加入关中生产之前,他们还要走一趟西北。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