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台,董明正在开会。
尚书台也算是一个庞大的机构了。除了董明这个尚书令之外,尚书仆射一人,五槽尚书六人。左右丞两人。侍郎三十六人、令使十人。
尚书仆射是刘氏宗亲,姓刘名正,今年四十岁,跟刘宏是一支的。六位尚书分别是弘农人杨敏、新丰人周郑、徐州人曹甸、幽州人公孙晔、北海人郑成以及蜀郡张宣。左右尔丞则是新人。
这两人也是董明上任之后,从地方借调来的,是董明在黄巾之乱中认识的两位大佬,沮授和田丰。
其他人倒没什么值得说道的。
“如今变法已经开始,我等可要忙起来了。”董明先是笑着说出这句话,调节了一下气氛。众人都笑了笑,知道他还有话要说。
“眼下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咱们要着重注意这几件事。”董明认真的说道:“第一件事,就是军屯的事情。此事重大,我等要全力配合。”
田丰闻言提笔记下来,左右二丞掌录文书,并检查各项事务是否按时完成。因此记下来之后,田丰便直接开口问道:“我等需要做什么?是何期限?”
“准备棉衣,农具,尤其是耕牛和曲辕犁。另外,还要备好大军一年的口粮。军屯的人数在十万人上下,准备的东西要能满足十二万人。尤其是口粮,一定要充足。”董明详细的说道。
田丰依言记下来。
刘正这个时候皱着眉头开口道:“某有疑义。”
“且说。”
“国库空虚,拿不出来这么多东西。农具还好,棉衣和口粮就有些艰难了。”刘正苦笑着说道。他说的事实,倒不是真的跟董明作对。
毕竟是铁杆的保皇派,还是很支持刘宏变法的。
董明自然也知道,不过他既然说出来了,就肯定有解决的办法:“无妨。钱的事情,问陛下要,内帑会出的。”
“嗯,那就没什么了。”
董明点点头继续道:“第二件事,是关于丈量田亩的。”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然后道:“需要有一位同僚专门负责这件事。”
“本官吧。”刘正一脸严肃的说道:“这件事情,某家来做,还是要便利一些的。”
董明也属意刘正来做这件事。这是一个积年老吏,心计手段都有。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来做代表的是刘宏的脸面,会少受一些阻碍。当然也就是一些罢了,这件事真心不好做。若是好做,董明就直接点将了。
对刘正点点头,董明又补充道:“尚书仆射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侍郎、令使各出一半人,协助尚书仆射。”
“我等遵命。”
“这件事某家也会派人来协助你等。”董明又补充了一句。这派出来的人,自然是在新野的时候,被董明派出来寻找石灰石的那几个家伙了。他们算是有些经验,正好这时候能够派上用场。
这一次他们倒是没参加科考,主要还是因为毕业的有些早,都已经就官了。
“好。”刘正答应下来。
“第三件事。”董明又开口道:“尚书台会来一批观政的考生,等他们过来之后,带着他们去勘察一下自洛阳到长安的山河走势。”
“做什么用?”沮授眉头一皱,问了一句。
“修路。”董明解释道:“修一条洛阳直达长安的道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这”在场的众人都有些迟疑。
只有耿直的田丰反驳道:“下官觉得不妥。这样耗费太大了。”
董明点点头道:“这件事某家待会儿详细说,先记下来。”
“喏。”
“第四件事,筹备钱庄。”董明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还有一些琐碎的事情,某家一条一条说。咱们这些日子商量一个结果出来,最迟月底,就要拿出成熟的方案来。有没有问题?”
“没问题!”
“行,那开始吧!先说第一件事,军屯!”董明打起精神,开始跟众人商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