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里,董明拆开了李虹送来的信件,将信拿出来,在烛火上烤了烤,显现出字迹来。仔细看了一番之后,他皱起了眉头。
“盐场的收益倒是不错,只是这也引来了宵小之辈啊。”
将信放在烛火上,点燃。他靠在椅背上,思考着这件事。若是朝廷强势,这种事情自然好解决,快刀斩乱麻即可。可是眼下朝廷衰弱,地方坐大,如果用强的话,很容易引起反弹。虽说
真要打一场说不定也能扫干净屋子,重新置办家具,但董明不太愿意。毕竟眼下的大汉朝不是改天换地的时候。
纠结了一会儿之后,他定下决心,提笔给李虹回了一封信。将信写完,安排一个下人送过去。董明在书房稍微休息了一会儿之后,便起身离开。
翌日,董明衣着整齐的出现在尚书台。
到了尚书台之后,董明直接找到了田丰:“元皓兄,有一件事需要你来盯着,找个人去做一下明天告诉我。”
“你说。”田丰笑着应下来。
董明揉了揉眉心道:“你盯着人把如今各州各郡县的盐官、及跟盐业有关的官员都列出来。包括他们的出身背景。”
“好。”田丰点点头:“这件事让琢之去做吧,他比较细心一些。”
“嗯。”
董明来到自己的位置上,准备处理政务,刚坐下就看到了董昭不知道什么时候递上来的奏章。
奏章是关于来年三月份科考的。这一次董昭将整个科考做了极为详细的安排,并且写成了奏章程了上来。不但如此,还在奏章的最后列出了所需要的人手、钱财和物资。
仔细看了一遍,董明对董昭的工作能力大加赞赏。跟之前那个大而化之的计划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呈上来的科考计划很是合理,而且执行起来也会非常的高效。
明年仍然不会在地方设科考,也就是说,士子们还是直接来洛阳。但是跟上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科考,将采取单场淘汰的方式。并且整体分为了文试科和武试科两个部分。
文试科依照上一次做了调整,第一场是经义题,第二场是通识题,第三场是策论题。只有通过上一场,才能参加下一场的考试。其中通识题,就是新学的部分,包括数学、格物学、实务之类的内容。
第三场考完之后,通过的士子就是考中了,只需要再参加一次殿试,由陛下确定一下排名即可。
武试就更简单了,先考笔试。笔试也非常的简单,以经典战役为蓝本来出题,让考生站在失败的一方的考虑,如何才能避免失败。通过之人,会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接下来的考试,包括石锁、武器、射箭、骑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满分十分。最后两场考试的分数加在一起,得分最高者为武状元。第二场总分低于二十四分的考生,将被判定为不通过。
按照董昭的建议,今年文试科应取三百人,武试科应取一百人。两者合在一起,共取四百人。董明想了想,做了更改,文试科和武试科各取二百六十人,总共取五百二十人即可。
改完了之后,董明将奏章封存好,待会儿送到刘辩那里就行。
“去把科考司司正叫来。”董明将奏章放好,对一旁的小吏说道。
“喏!”
下午的时候,董昭急匆匆赶来,见到董明便直接问道:“伯照,有何要事?”
“关于来年科考的事情。”董明指了指矮几对面的地方道:“你先坐下来,咱们慢慢说。”
“来人,给董司正上茶。”
董昭坐下来,摆摆手道:“茶就算了,还是说说科考的事情吧,有什么问题吗?”
“大兄做的计划某家看了,很是合适。只是取中的人数,我改了一下。各取二百六十人。”董明对董昭笑着说道:“这件事大兄做的非常不错,在下很是感激。”
“都是为朝廷办事。”董昭知道董明叫自己过来肯定不仅仅只是为了夸赞自己,便继续问道:“除了人数之外,还有哪里不妥的吗?”
“倒不是这个。”董明摇摇头:“找大兄过来,是想说一下第三次科考的事情。可以尽早做准备。”
“你说。”董昭点点头。
“是这样的。”董明道:“科考要从一县之地开始,各县每年三月组织科考,通过者来年三月参加各郡组织的科考,各郡的科考通过者来年可以来洛阳参加。”
“这是为什么?”董昭有些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