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董昭定下了侄子们过来的日子之后,董明也没有再多留他。董昭本也有公务,便告辞离开了。他离开没多久,荀璦就抱了一摞卷宗过来。
“老师,您要的资料都在这里了。”荀璦指着卷宗道:“学生根据州部,做了分类。从上往下,依次是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幽州、并州、青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南、荆北、冀州、雍州、凉州、益州。”
事实上,此时的盐官,并没有遍布天下各个州郡,事实上,眼下东汉的各郡县大小盐官,三十七个,分布在全国二十八个郡国当中。其中包括河东、太原、渤海、会稽、蜀郡、南海等。
“嗯?这么多?有些地方没有盐官吧?”董明虽然不清楚详细的数据,但是大概还是知道的。
荀璦解释道:“自然没有。不过各州都有负责食盐转运的官员、乡绅、豪族。也都在上面了。”
董明闻言点点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荀璦是个做事很认真,细致的人。
“先把渤海郡的找出来给我。”董明当先要解决的,始终还是莱州湾盐场的事情。
荀璦对资料很是清楚,三两下就将渤海郡的内容找到,指给董明看。
“渤海郡盐官,是高朗。”
“高朗?”董明有些懵,这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
“此人倒是没什么可说道的,不过他出身渤海高氏。”荀璦轻轻解释道。
董明仍然是懵圈的,渤海高氏是什么鬼?
荀璦知道自家老师在这一方面很缺乏常识,因此耐着性子解释道:“渤海高氏,祖上可以追溯到齐桓公时期,其祖乃是白兔先生高傒。”
“啥先生?”董明好像听到了不得东西。
“白兔现身,高傒,号白兔。”荀璦觉得董明关注的重点有些奇怪,不过在重复了一遍之后,还是继续解释起来。
渤海高氏,自高傒起得姓,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世为天子所命监国上卿,同时也是卢姓始祖。高氏和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鼎盛时“三分齐而有其一”
再往后,高家又出了一个高柴,乃是齐文公十八世孙,字子羔。当然出身显赫并不是他青史留名的原因,主要是他有一个好老师,叫孔丘。后人在儒家著述中,经常看到一个名字,子皋,说的就是他。
此人同时还是柴氏的始祖。当然这都是扯远了,就说现在。高傒二十五世孙有一个人叫高洪,曾做过渤海郡太守,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渤海高氏开始成为渤海郡望家族。自高洪以降,高洪的四世孙高褒字宣仁,为东汉太子太傅;六世孙高丞字文休,为国子祭酒、东莞太守;七世孙高延字庆寿,为前汉中太守。
眼下高延年迈,高家的话事人是他的儿子高纳高孝才。整个渤海高氏都由此人当家做主。而高朗,从血缘上来看,算是高纳的堂兄弟。
听完了荀璦解释,董明觉得还挺魔幻的,没想到一个高氏往前掰扯掰扯也能这么牛掰。他都有些想知道自己这个董氏能掰扯出什么高贵的出身了。
“天下之高出渤海,自渤海太守之后,高家在渔阳、辽东、广陵等地皆有分支。渤海高氏既是高姓源头,也是高姓五望之首。其他各地高家,在大是大非上,也会跟渤海高氏保持步调一致的。”荀璦又补充了一句。
“你倒是挺清楚的。”董明笑着夸了一句。
荀璦摇摇头道:“这都是小时候就背下来的,老师也知道学生出身荀家,这些东西从小就要知道。”
“行了,不说这个。”董明直接道:“也就是说,眼下这渤海其实是高家说了算?”
“虽然不中听,但是的确如此。”荀璦点点头,然后又道:“事实上,除非朝廷派过去的太守特别有能力,有魄力。不然的话,地方上的政务基本上都要仰仗当地郡望,这是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情。能不与当地郡望同流合污,坑害百姓,已经算是难得。”
“也不尽然,若是你去渤海郡,想来不会被他们刁难。”董明笑着说道。
这是实话,天下世家虽然各有各的利益,但是彼此之间还是不会闹得太过难看的。这也是为什么,自刘邦以降,大汉的政治总是被世家影响的原因。朝廷你好把控,但地方呢?你随便派个人过去,人家当傻子耍,只能仰仗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
到了东汉之后,这种情况就越来越严重了。及至眼下,整个大汉朝与其说是个国家,倒不如说是个世家联合体。其他的世家尊刘家为世家之主。
荀璦听了董明的话之后,先是一愣,然后摇摇头道:“老师,其实世家也不是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