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现代都市>重生军工子弟> 1821 瞧不上伊尔-76的技术资料?那搞安-124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821 瞧不上伊尔-76的技术资料?那搞安-124吧(1 / 2)

第1821章 瞧不上伊尔-76的技术资料?那搞安-124吧


“具体情况,还是要等首飞后,根据试飞工作来确定,毕竟,现在我们得到的,都是理论数据。”马老告诉谢凯。


谢凯也知道情况。


飞机再大,理论性能再强,都只有飞起来后得到实际数据才能知道。


理论跟实际总会有很大出入的。


现实中,有很多因素是之前无法预计到的。


“首飞还有多久?”谢凯直接问了时间,“我们需要根据运-15的具体性能数据来决定引进多少伊尔-76。”


“总装还有三个星期才能结束,地面滑跑实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至少需要半年时间……”程不时看着马老,马老暗中点头后,才谨慎地说了一个时间。


半年的地面滑跑实验,已经很快了。


每一次的试验,都是为了找出问题,然后改进设计,最后在地面上没有任何问题,才能开始首飞。


任何一款飞机,从样机制造完成,到最后试飞定型,都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甚至长达数年甚至十年时间。


眼前的这架,其实算是运-15的第二架样机了。


第一架用来做地面静压力实验的,已经在实验车间,大多数实验都已经完成了,最后将会被破坏,用来检验飞机结构设计的强度等。


至于更早期用于风洞实验的模型等,那都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


研发成本高,周期长,就因为这些工作缺一不可,任何实验数据都不能少。


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用各种省钱的土办法来创造更高效的方式,当年没有超级计算机,用算盘打出原子弹各种理论数据,最后比超级计算机还精确。


运-10在研发过程中,一直都缺经费,所以,各种省钱的土办法都用,最后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理论。


在继续研制过程中,之前用的方法,不仅可靠,还让研发成本大幅度下降。


可谢凯现在需要知道这飞机的真实性能数据。


“这跟采购伊尔-76没有多大关系吧?即使实际性能符合理论数据,发动机也会限制批量生产。”程不时担忧地看着谢凯。


虽然他一点都不愿意国内采购别的飞机。


“如果性能符合理论数据,咱们就直接用钱砸发动机出来。少量采购伊尔-76填补寻求就行了。”谢凯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只要国产大飞机能有前景,符合需求,尺寸什么的小点,都不重要。


在了解到运-15的实际情况后,谢凯再次离开了基地。


连岳林等人都没见。


“立即跟乌克兰方面联系,让小舅先期不要采购多了,最多不超过20架伊尔-76。”谢凯回到办事处后,就让人跟柳东盛联系。


“柳总反馈回来消息,那边可能搞到伊尔-76的全套制造图纸。”


工作人员把乌克兰的情况作了汇报。


“那个现在基本上算是鸡肋,咱们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苏联同类型技术的前面了。”谢凯可以自豪地说这话。


哪怕伊尔-76在30年后同样在持续生产,现在的他,可以自豪地说,不是那么重视了。


运-15的最大起飞重量比伊尔-76少了四十吨啊!


而伊尔-76运输机秉承着苏联装备一贯的特色——傻大粗,耐操,空重超过90吨。


大飞机,越重,使用成本也就越高,毕竟需要消耗更多的油料来维持飞行不是?


原本,国内航空工业基础是学的苏联的,但是后来发展运-10,就开始使用西方的标准,技术也向着西方靠近。


西方的飞机,因为材料跟工艺更先进,同等类型的,重量要比苏联的轻不少。


当然,也因为这些原因,西方的飞机在耐操程度上,是没法跟苏联比的,在非洲草原上的狂野起降,同类型的西方飞机是没办法做到的。


“咱们的技术超越苏联?”工作人员有些不理解。


他也知道谢凯的性格,见谢凯没主动解释,自然也就没有继续问。


“伊尔-76的制造资料如同鸡肋?谢凯什么时候这么不重视苏联技术了?”柳东盛拿着手中翻译过来的电报,问罗峰。


罗峰更是不知道。


“没有别的?”


“有,凯哥说,先期搞的数量不能超过20架,之前在国内时候说的五十架太多了。不知道他又抽什么风,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罗峰还是有些惋惜的。


伊尔-76运输机,是好东西。


尤其是现在价格还便宜。


明天去看了空军基地的伊尔-76现实情况,直接就可以谈价格了。


“其实20架的数量倒是不错,整个乌克兰境内拥有的伊尔-76数量也不到50架呢,搞太多,麻烦。即使两千万美元一架,这也得十亿美元了……”柳东盛倒是觉得这数量比较合理。“可我就想不明白,他为什么就瞧不上伊尔-76的技术图纸了。即使不仿制,用来参考学习,也是不错的啊。”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