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9 部分(2 / 2)

例如,为了解释口误,我们感到自己必须假定在口误者心中存在着说出某种东西的意图。从已经出现在他的言谈中的冲突性,我们可以肯定地推测到这种意图;但它并不表现出来,因此它是无意识的。如果我们接着把该意图告诉口误者,他承认自己对它很熟悉,这便说明该意图对他来说只是暂时的无意识;但是,如果他否认该意图,表示与它毫不相干,那么它就会永久地无意识了1。


根据这种经验,我们也有权把前面提及的描述为内隐的东西宣布为是无意识的。考虑到这些动态的关系,我们现在可以区分两类无意识:一类可以比较容易地在经常发生的情况下,转变成为有意识的东西;而另一类则很难发生这种转变,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有希望,或者完全不可能产生变化。在使用“无意识”一词时,为了避免含混性,为了表明我们指的是哪一类无意识,表明我们使用这个词是在描述的意义上还是在动态的意义上,我们使用了一种可允许的和简单的方法。我们称那种只是内隐的,因而容易成为意识的无意识为“前意识”,而把“无意识”这个术语留给另一类“无意识”。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三个术语:“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无意识”(unconscious),它们可以协调地用于我们对心灵现象的描述中。再重复一遍:在纯粹的描述性意义上,前意识也是无意识的。但我们不赋予它这个名称,除了在不严谨的谈话中,或者在我们必须论证的心灵生活中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无意识过程时。


我希望你们将承认,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观点还不太令人讨厌,而且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不幸的是,精神分析的工作已经不得不在另一种即第三种意义上使用“无意识”这个词了,而这样做确实可能已经导致了混乱。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和强有力的印象,即心灵生活的广泛而重要的领域通常都未被自我所意识到,因此在真正动态的意义上,我们必


1参见《引论》第四讲。——英译注。


须把存在于心灵生活中的这些过程,都称之为是无意识的。


根据这种印象,我们已认为,“无意识”这个术语也具有一种地域的或系统的含义;我们已开始谈论前意识的“系统”和无意识的“系统”,以及自我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冲突,并日益用这个词来表示心灵的领域,而不是心灵事物的一种特征。


关于自我和超自我的各部分在动态的意义上也是无意识的这一发现,使用起来实际上很不方便,但令人宽慰的是,在以下方面它还是起作用的——它有可能减轻问题的复杂性。我们认识到,我们并没有权利把不同于自我的那个心灵领域称之为“无意识系统”,因为无意识的特性并不仅限于这个领域。


那么好吧,我们将不复在系统的意义上使用“无意识”这个术语,我们将赋予我们迄今一直称之为无意识系统的领域以一个更好的名称,一个不再会产生误会的名称。仿效尼采(nietzsche)的用词,并吸取乔治。格罗德克(gegrodadeck)11923年的建议,我们今后将把这一领域称之为“本我”(id) 2。这个非人称代词似乎特别适合于表达该心灵领域的主要特征,即它与自我不相同这一真实情况。超自我,自我和本我——这些是三个领域、区域、范围,我们把个体的心灵机构划分为这三个部分,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涉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b1德国医生。弗洛伊德很欣赏他的一些非同寻常的观念。——英译注。


2该词在德文中是“es”,英文中相应的一般词汇是“it”(它)。——英译注。


我先c一小段话。


我猜测你们对我的上述说法并不满意,因为意识(consciousnes)特征的三种性质(qualities)和心灵机构的三个范围并未结合成三组和好相处的对子,你们可能认为这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的发现物变得费解了。


然而,我想我们不应该为此感到遗憾,我们应该对自己说:我们无权期望任何这样和谐的排列。


让我来给你们作一个比喻;比喻确实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能使人们产生更放心的感觉。


我设想一个国家具有各种不同构造的地形:山区、平原和一连串的湖泊;还有混住一起的人口:德国人、马扎尔人(magars)和斯洛伐克人,他们进行着不同的活动。现在事情可以这样划分:德国人生活在山区,饲养牛;马扎尔人生活在平原,种植谷物和酿葡萄酒;斯洛伐克人生活在湖泊旁,打鱼和编席。如果划分能像这样整齐和清晰,伍德。威尔逊(woodrowwilson)将高兴了1,地理课的讲授也将方便了。


然而,如果你到这些地区去旅行的话,你可能会发现那里并没有什么条理性,更多的是混杂性。德国人、马扎尔人和斯洛伐克人到处混和着居住;在山区也有农耕地,在平原也饲养着牛群。有几件事情和你们所期望的一样,即鱼不能在山上捉到,葡萄酒在水中也酿不成。的确,你们携带的关于这一区域的说明图可能在整体上符合事实;但你们必须容忍细


1下述情况值得注意:只是在写本书前大约一年的时候,弗洛伊德与w。c。布莱特(bulit)(当时美国驻柏林大使)一起完成了对威尔逊总统(美国1913—1921年的总统——中译注)的研究。弗洛伊德严厉抨击了威尔逊总统的政治判断。该研究作品至今(1965)尚未发表。——英译注。


节上的偏差。


b关于本我,除了它的这个新名词之外,你们不要希望我给你们讲更多的新东西。本我是我们的人格中隐秘的、不易接近的部分;我们对它所了解的不多,而这也是从对梦的工作和神经病症状形成的研究中认识到的,它们大多只具有否定的特性,仅能被描述为不同于自我。我们是用了着的各种兴奋素(excitations)的大锅。


我们假设它的某一点与躯体的影响相通,在那里本我吸取了各种本能的需要,使它们获得了精神表现1,但是我们无法表明该点是什么样的底层。


本我充满了本能所提供的能量,但是没有组织,也不产生共同的意志,它只是遵循快乐原则(thepleasnureprinciple),力求实现对本能需要的满足。


逻辑的思维规律不适用于本我,矛盾律尤其如此。相互矛盾的冲动并不彼此抵消或减弱,而是并列存在:至多在支配性的效益(economic)2的压力下,为了有助于能量的释放,会聚在一起以形成种种中间物。本我中不存在可以比作虚无(negation)的东西;我们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对于主张空间和时间为心灵活动不可缺少的形式这一


1在这里,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生理的东西,心灵作用则是对它们的表现。——英译注。


2弗洛伊德的“效益”指本能力图以较小的能量获得较大的满足这种需要。——中译注。


哲学原理是例外的情况1。在本我中没有什么相当于时间观念的东西;它不承认时间的推移,而最引人注意的和等待着用哲学思维去加以考察的东西,则是在它的心灵过程中,时间的推移没有造成任何变化。那些从未超越本我的愿望性冲动,甚至还有因压抑而陷于本我的种种观念,实质上都是永恒的;即便经过数十年之后,它们仍然显得像是刚产生的一样。只有在通过分析工作使它们被意识到之后,人们才可能辨认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它们才可能丧失它们的重要性,并被消除掉精神专注的能量。分析治疗的效果在不小的程度上依赖于上述情况。


我一再感到,在理论上对下述这个已无疑得到证实的事实利用得太少,这个事实即是:时间无法改变被压抑物。这个事实似乎为我们提供了通向最深刻的发现的一个入口。不幸的是,我自己对此还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本我当然不懂得价值判断:它没有善恶,无所谓道德性。


如果你们喜欢,也可以说节制的或数量(quantity)的因素——它密切地和快乐原则相联系——统治着本我的所有过程。寻求释放的本能的精神专注——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本我中存在的一切。这些本能冲动的能量状况甚至好像和其他


1此处系指康德的理论——英译注。


心灵领域的能量状况不同,前者更好动、更容易释放1;否则的话,梦的工作的移置和压缩就不会发生;它们是本我的特征,它们完全漠视受到精神专注的事物——在自我中我们可能称之为观念——的性质。我们愿意对这些事情作更多的说明!顺便提一下,你们能看出,我们可以把不同于无意识的特征归之于本我,你们也可能认识到,自我和超自我的各部分,都可以在不具有与本我相同的原始的、非理性的特征的情况下,变成无意识的2。


通过考察自我与心灵机构最外层的表面部分——我们将其称之为“知觉意识”(perceptual—conscious)——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把它与本我和超自我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揭示实际的自我具有的种种特征。这个系统转向外部世界,它是知觉因此产生的环境,在它进行活动的时期,意识现象便在其中产生。它是全部心灵机构的感觉器官;此外,它不仅感受来自外界的刺激,而且也感受产生于心灵内部的刺激。我们几乎不需要寻找理由来论证这个观点;自我就是本我中由于接近外部世界并受其影响而改变的那个部分,它变得适合于接纳刺激,而作为一种防备刺激的保护物,其功能类似于


1弗洛伊德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这个差异。尤其是在论“无意识”的心理玄学论文(1915e)第五部分和《超越快乐原则》(1920g)第四章这两部分中,弗洛伊德把这个区分归功于布洛伊尔(breuer);而且,他显然打算为《歇斯底里研究》(1895d)第二节(a)加一个脚注,以说明布洛伊尔的理论贡献。在《无意识》一文中,弗洛伊德论述到,据他认为,这个区分代表了关于神经能量的性质,我们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深刻的认识。——英译注。


2这段关于本我的论述主要根据《无意识》一文第五节的内容。——英译注。


把一个生命物质包裹起来的外皮的作用。对外界的关系已成为自我的决定性因素;它承担了把外部世界要求传达给本我的任务,这对本我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当本我盲目地追求本能的满足时,它就会无视最强大的外部力量,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自身的毁灭。在实现这个功能时,自我必须观察外部世界,必须把关于外部世界的准确的图景贮存在它的知觉的记忆痕迹中,并通过实行“现实实验”(realiry—testing)的功能,排除掉附加在这个外部世界图景中的任何来自内部的兴奋源的成分。


自我在本我的指令下控制着各种活动渠道;但是在需要和行动之间,c入了一个起到延缓作用的思维活动,在这期间,它利用了记忆的残余经验。以这种方式,它废除了无限制地控制着本我中的事件过程的快乐原则,而代之以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该原则保证更高程度的确定性和更大的成功。


时间的关系——描述它很困难——也通过知觉系统引入到自我中了;几乎不用怀疑,知觉系统的工作模式,就是提供了时间观念起源的因素1。


但是,自我和本我之间的主要区别则是自我倾自于综合(synthesis)其内容,以便结合并统一它的各种心灵过程;本我完全缺乏这种结合与统一。当我们不久开始论述心灵生活中的各种本能时,我希望我们将成功


1在《精神的拍纸簿》一文(1925a)的结尾,弗洛伊德对此阐述了他的看法。——英译注。


地找到自我的这个基本特性的根源1。它单独创立了高度的组织,这是自我为获取它的最好成就所需要的。自我从知觉本能发展到控制本能;但要想控制本能,自我就必须能够作为本能的(精神)代表,为本能在一个重要的集合体中安排好恰当的位置,并将其纳入一个有条理的联系中。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自我代表了理性和机智、而本我则代表不驯服的热情。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自我的优点和功能有了印象;现在可以考虑自我的另一方面了。


自我毕竟只是本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因接近外部世界,受到它的危险和恐吓,发生了有利于本我的改变。从动态的观点来看,它是软弱的,它从本我中借来了能量。我们并非完全没有察觉到这些方法——我们也可以称它们为诡计,用这些方法它进一步从本我中榨取了一些能量。例如,这些方法中的一种就是自我以实际的或被放弃的对象自居。对对象的精神专注来自于本我的本能需要。自我必须首先注意这些需要。但是通过以对象自居,自我便取代了对象,而使自己受到本我的欢迎,并试图使本我


1事实上,弗洛伊德在这些讲演中没有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抑制、症状与焦虑》第三章对自我的这个特征曾有详细论述。虽然弗洛伊德在晚期著作中(例如《非专业分析的问题》第二章中的许多段落)很强调自我的综合倾向,但在对自我的最早的描述中,却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概念。例如,请注意在布洛伊尔时期,谈到受压抑的观念时,他几乎总是使用“不相容”这一术语,这就是说,这些观念可能没有被自我加以综合。


第一篇关于防御的神经—精神病的论文第二节的论述亦然。——英译注。


的利比多(libido)1转向自我。


我们已经看到以前对对象的精神专注的积淀物,吸收到自身之中。从整体来看,自我必须执行本我的意图,它通过发现能够使本我的意图完满实现的各种环境来完成这一任务。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可以比作骑手与马的关系。马供给运动的能量,而骑手的权力则在于决定运动的目标和指导这个强壮动物的运动。但是在自我和本我之间却经常出现不理想的情形:在这种场合,骑手往往不得不引导马沿着它自己想要走的路行进。


本我中有一部分原属于自我,后因自我在压抑作用下对其采取抗拒的态度,故而从自我中分离了出来。但是压抑并没有延伸到本我;所以被压抑物便合并为本我的其他部分。


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位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位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弛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自我和本我。如果我们注意到自我努力同时满足这三位主人,或毋宁说按它们的意旨行动这种情况,我们就不可能对将这个自我人格化并视为单独的机构这种作法感到遗憾。它感到自己在三个方面被包围了,受到三种危险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焦


1“libido”是弗洛伊德的基本术语,音译即“利比多”或“里比多”。这个术语包括广狭两种含义。就狭义而言,即指自然状态的性欲基力。就广义而言,则表示一种寻求快乐的心理欲望,它源于对性关系的渴求,但又远远超越了这种渴求;凡是使个体感到愉快的活动,都构成利比多的目标。弗洛伊德更强调这种宽广的含义。——中译注。


虑作为反应。由于自我起源于知觉系统的经验,所以它的本职是表达外部世界的需要,但是它也力求成为本我的忠实奴仆,与本我保持友好关系,并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介绍给本我,把本我的利比多引向自己。在它企图斡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时,它常常不得不用它自己的前意识的文饰作用,来掩盖本我的无意识的要求,以隐瞒本我和现实的冲突;甚至当本我固执己见,不愿屈从时,它会采用圆滑的手段诡诈地表示它正在关注现实。另一方面,它采取的每一步骤都受到严厉的超自我的监视;超自我丝毫不体谅自我在本我和外部世界方面遇到的种种困难,为它的行为制定了若干明确的准则;如果自我不服从这些准则,超自我就用强烈的自卑感和内疚来处罚自我。


自我就是这样被本我所驱使,受超自我所限制,遭现实所排斥,艰难地完成它的效益任务,使它所遭受的种种内外力量和影响之间达到调和;现在我们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抑制不住地呼喊:“生活多么不容易啊!”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有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