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但凡事就容不得旁人宣示,这一点就如前世的记者一般,本没有这回事,偏偏一解释,好话儿也成了恶毒之语了,所以想起这首诗词,言官就有些不舒坦了,世人都说这首诗词,表达了杨大人不记前仇,坦荡豁达的胸怀,翰林院那帮天之骄子更是把这首不痛不痒的小令吹嘘天花乱坠,如此一来,这首的是诗作,经过翰林院悠悠之口,算是彻底定性了。◇↓,世间的事情就这样,本没这个意思,经过世人之口,意思千奇百怪了,而言官偏偏都是一帮死脑筋,认死理的人,对翰林院对这首诗词的宣示更是耿耿于怀,认为杨峥写这样的词儿,是对言官的弹劾不屑一顾,同时还隐隐的透露出言官此举是错误的意味,这下言官就不干了,心说我们这么的场面,这么的声势,光是弹劾的奏折差不多有半人高了,更别说参与的人数,从南京到北京也有数百人,可谓是大明开国以来最大的阵仗了,若我们错了,那天下还有对的么,所以对于这首诗词的理解,言官们断然是不敢苟同的,因此气氛慢慢变得有些压抑了。
纵然有薛暄这个和事老在一旁调节气氛,但双方就好比是一对前世的仇敌一般,纵然有杨峥的妥协,有薛暄从旁调节,但仍旧于事无补,饭菜吃到一半,战神李时勉就开始向杨峥发难了:“近来,下官常常夜不能寐,按剑而起,想起陛下登极以来这些年来,杨大人的所作所为,心气难平啊,想陛下登基之初,杨大人意气风发,为朝廷除汉王,退蒙古鞑子,风姿卓绝,天下仰慕,就是李某的府邸里,还藏有着大人的,李某虽孤傲,但仍认为杨大人的在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可以将其奉为圭臬,对于大人提出的境界说,仍十分的敬佩!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李某虽学问不如杨大人,但也看得出,杨大人提出此点的意义,经过多年,世人仍旧赞扬,可见其用意之大,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说的是酒,唱地何尝不是一种精神。
杨峥默默的听着,事实上不仅是杨峥,就是其他言官、薛暄何尝不是默默地听着,谁也不知李时想要说什么?“
听得李时勉继续说道:“杨大人以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的断句,描绘了作词的艰苦历程,可谓是恰到好处,难得是杨大人年纪轻轻,眼光却不至如此,竟能将诗词引申到成大事业、大学问方面去,由不得让人不佩服?“
杨峥起初听他说家中藏有,还以为这老头是敷衍自己,这会儿才听出所说不假,而且看得出,对方的确有一番研究,这三种境界,作为的名言,被人所熟知,并不足奇怪,但能说出其中的精髓,若下一番功夫研究,是体会不出,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修养和锻炼的问题。审美主体对人和物的审美把握,形成待物化的意识客体,第二自然、第二人生以及第二之我,再将此用艺术形式表现为意识性的客体,其间有一个渐悟到顿悟的过程,可以说是极其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