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头虽郁闷奈何却发作不得,小皇帝就算心头再如何厌恶王文,这会儿也发作不得,人家毕竟是御史,天生就有上奏章的的权利,自己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其骂了一顿,或是让门外的侍卫拉出去痛打一顿的话,吃亏的并不是王文,而是自己这个皇帝,日后史书上记上浓浓的一笔,那就是传了千古都难以掩盖的污点了,他立志做个明君,自这一番听起来就头疼的文章,他非但没有表现出半分的不耐,反而还多了几分笑容,笑到最后他不得不赞扬两句,虽说这些话儿都是套话,废话,甚至都是违心的话,但落在了史官的眼里,这就是明君的表现,他自问自己未必能做得了明君,但至少不能做个被人骂的昏君。
这么一番思索,刚才的哪点怒气彻底消失得干干净净,再看地下的王文等人也顺眼了不少,冲着王文颔了颔首道:“王爱卿所言极是,朕今年已二十三了,再过几日也就十二四了,想当年我太祖皇帝二十四岁时已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做了一方主帅,四十岁开创我大明江山,还有我永乐爷,年方二十就藩燕京北平,此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太祖、文皇帝的作为实乃朕之典范。朕决意效仿先祖为天下做出表率。”
群臣个个都感慨小皇帝将政务当做儿戏玩,才让王振趁机掌了权势,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本以为凭着小皇帝对王振的信任,王文的这一番言语怕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群臣本对王文能引起小皇帝多大的反响没抱多大的希望,个个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哪知一向对王公公维护有加的皇帝,忽的风向大变,不管这个话里面的成分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至少皇帝的态度已经拿出来了,不少官儿惊讶的同时,心头暗暗懊悔自己没有好好准备,白白错过了一次青史留名的机会,再看站在前面一脸喜色的王文,眼里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当然了,在这件事上的也不是人人都带着名利色彩,还是有那么一些官儿清醒的认识到,王振如果继续专权下去,不仅对皇权是严重威胁,而且将会给太祖皇帝打下的百年基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作为言官他们有责任,有义务提点皇上该出掉王振,哪怕因此丢了性命那也是在所不惜的,所以王文的话头刚落,另一批给事中走上了殿前请,强烈要求皇上认识到太监干政所带来的后宫,及时做出正确的指令来。
有这么一帮老骨干在前面冲锋陷阵,后面的小辈自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强烈要求皇帝收回司礼监的秉笔之权,好做个勤劳的好皇帝。
门前的侍卫都是一等一的人精,这些人平日里没少从王公公手里捞些好处,对于王公公他们看着可比眼前的这帮人五人六的官儿顺眼多了,在他们的眼里,大明的天下若没有这些太监,他们哪能日日从中得到好处,什么江山社稷他们看不明白,也不想看明白,他们只知道若是任由这帮官儿把王公公赶出去了,那么他们从此就要过上清汤寡水的日子,这日子往日过上一年两年的倒也没什么,可如今却不成了,太监的孝敬早就把他们的胃口养大,皮肤养得娇嫩了,再也吃不下,穿不了往日的粗粮、粗衣了,所以那个整日乐呵呵的王公公是玩玩不能走的。这么一想,早有一个侍卫趁着空儿一溜烟的去了司礼监。
与这一切,殿内的官儿自是一无所知,就算知道该说的也得说,只要皇上肯听他们的,走了一个侍卫又有什么打紧的,所以奏疏持续不断,即便是没有预料到皇上态度的转变的言官,这会儿也都硬着头皮上前说两句,至于有没有用处,那是皇上的事,但这会儿说话,骂人可是太祖爷赋予自己的权利,那有不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