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明1630> 第一百三十五章 违禁商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五章 违禁商品(2 / 2)

“多谢大人!”李东国向杨嗣昌欠了欠身子,坐下。家仆送了茶水上来,两人喝了一口。杨嗣昌沉声道:“李大人,我这次出京督战,朝廷、天子寄望颇深。你巡察河东盐务,银钱方面便要多多仰仗了!”


对于杨嗣昌的要求,李东国早有准备:“那是自然,下官这次来已经准备了三万两银子,以供大人军前差遣。”


“好!”看到对方如此识趣,杨嗣昌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军国大事,钱粮是绝对少不了的,李大人这次可是立了首功!”


“下官不敢当!”李东国闻言暗喜,自从那次借刘成之兵击破流贼,夺回平阳之后。他就与刘成在朝邑的工商集团拉上了关系,作为大明四大食盐专卖区之一的河东区的最高巡查监督官员,李东国与当时著名的晋商、徽商等商人集团有着丰富的人脉,通过现成的物流系统,他向河南、北直隶、山西等地贩卖朝邑出产的纺织品、皮革制品、肉干、铁器;向陕西贩卖木材、干果、粮食、药材,获利丰厚。金钱上的收获反而更加刺激了他向上爬的欲望,此番杨嗣昌出任督师,李东国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无论是方才在堂上的出言支持,还是那三万两银子,都是他的政治投资。


“李大人!你在山西任官已有数年,想必对三晋事务所知甚多,本督师初至,可有以教我?”


“督师大人言重了!”李东国笑道:“下官不过巡查盐务,如何敢妄言,贻误军机!”


“李大人,这里只有你我两人,并无第三人,直言无妨!”


李东国见杨嗣昌再三坚持,他也想在杨嗣昌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为未来更近一步做准备:“那下官便斗胆了,若是有不是的地方,还请督师大人包涵一二!”


“督师大人,其实您此番来若是只为了击退破口的虏骑,倒也不难。毕竟冬天就要到了,虏骑破口已经有两旬有余,便是没有王师,虏骑也会撤出口外回塞外过冬的!”


杨嗣昌点了点头,当时无论是蒙古人还是后金,都还没有能力在长城以内占领并控制大明的州县,因此他们入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抢掠财富和人口,至多也就留守一两个长城上的据点,为下次入侵做准备。这种入侵通常是秋天收获时分开始,冬天结束,因为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而历史上中原王朝在军事力量弱于游牧民族时通常会采取弹性防御策略:在边疆地区修建大量的设防据点,将主要的机动力量布置在二线,当敌人入侵时,被入侵区域的百姓带着牲畜和可以带走的粮食撤入据点之中,将无法带走的粮食焚毁,尽可能减少敌人可能掠夺到的补给。位于二线的机动兵力则运动到所在区域,利用设防据点作为作战基地,打击撤退时人困马疲的敌人。一般来说,如果连续两到三年游牧民族一方入侵获得资源不及损失的人力物力,游牧民族一方在接下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都不会入侵这块区域了,而选择用贸易方式获得必须的资源。但摆在杨嗣昌面前的问题是,他对于山西明军的兵力和素质很没有信心,不知其是否能完成在弹性防御中机动兵力所应该承担的打击任务。


“李大人,你应该知道虏酋皇太极已经被西虏各部拥立为汗的事情了吧?”


“有所耳闻。”


“那就好!”杨嗣昌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这次虏酋从大同右卫破边,不过是小试牛刀,如果不能予以痛击,只怕以后这边就再无宁日了!”


“督师大人所言甚是!”李东国也是聪明人,立刻就猜到了杨嗣昌的心意:“若是下官猜的没错,大人您可是担忧宣大两镇的兵将堪用的不多?”


“嗯!国难思良将呀!“


“督师大人,我倒是有个法子,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杨嗣昌闻言大喜:“李大人你有办法,快请直言!”


“借兵!”


“借兵?”杨嗣昌闻言一愣:“向谁借兵?”


“自然是宁夏总兵刘成了,我听说此人是由令尊从行伍中简拔出来的,大人您若是向他开口,他定然不会拒绝!”


“他?”杨嗣昌的脑海中浮现出刘成的面容,与这位青年武将半年多前的那次夜谈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考虑到当时的文武关系、彼此间的地位差距、这个计划给刘成带来的各种好处以及自己父亲与刘成的恩主关系,杨嗣昌在提议之前是觉得很有把握成功的,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虽然态度委婉,但刘成还是十分坚决的拒绝了杨嗣昌提出的以虏骑入内地平贼的提议,并且还找了一堆理由反驳。这让杨嗣昌下意识的想要避免与其过从太密,因此他此番督师宣大,却完全没有考虑过刘成这股力量。却没想到自己不找他,他却找上门来了,曹文诏的甲,李东国的借兵,想躲都躲不过去了。


“李大人,据我所知刘成乃是宁夏总兵,那儿隔着大同镇还好远吧,你为何说他呢?”


“呵呵,督师大人这可就话长了,去年陕贼东渡黄河,攻破了平阳——”李东国将他向刘成借兵,赶走流贼夺回平阳之事复述了一边,笑道:“不是我替刘总兵夸口,若论士马精强,宁夏镇天下莫及!察哈尔土默特两部乃虏中贵胄,也投身与其麾下,兵锋直抵西河,重建归化城,降者如云,杜如虎杜参将统领一营兵,屯扎在朝邑,与山西不过一水之隔,抵达大同也不过七八日功夫。”


“又是朝邑!”杨嗣昌心中一动,脸上却并无什么变化:“借兵的事情干系甚大,我还是要斟酌斟酌!”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