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其它综合>大国崛起1857> 第五百四十九节 统一教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四十九节 统一教育(1 / 2)

丁日常来到天津,也没得到好评,因为他做的比曾国藩更刺激人。


丁日常的做法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安抚洋人,不惜一切代价的安抚洋人。


他一到天津,马上调拨资金帮洋人重修教堂,修缮育婴堂,严刑审讯涉案人员,好言抚慰洋人。结果惹的天津士民人人骂他丁鬼子、丁小人。四处张贴无头告示,揭发他在苏抚任上腐敗受贿的不法情事。


丁日常没有曾国藩那么看重名誉,对此根本不在乎,说:“做官的谁不被人骂?官越大,骂的人越多。宰相肚里能撑船,他骂他的,我行我的。”


朝中言官弹劾他,他还敢大张旗鼓的跟那些清流言官打对台。


他上书说,国家大事受迫于清流,才导致国家受无穷之累,将两次鴉片战争都归罪于清流们毫无理智的一味主战。


丁日常的态度倒是赢得了洋人的一些好感,暂时威胁之词少了一些。


丁日常出自曾国藩的幕府,跟李鸿章共事过,李鸿章现在发迹,手握大权,时常保举丁日常,在曾国藩面前也对丁日常赞誉有加,可是丁日常这个人做官不太廉洁,这一点曾国藩之前不太认同。


但是曾国藩明白,这种乐于同流合污的人中,也有人才,比如李鸿章就是一个,现在看来丁日常也是一个。


看到丁日常将外人对自己的苛责一下子都吸引了过去,曾国藩慢慢换过一口气,他慢慢接受了目前的现状,那就是他只能在外界的责骂和顾全大局之间选择其一,他选择宁得罪于清议,不敢贻祸于君父。


此时在大明,也是民意汹汹,洋教在整个中国都是没什么市场的,不然他们也不需要靠办育婴堂,从小培养教徒,不用收拢一大帮子地痞无赖,可以说在中国士大夫精英之中,对于洋教是没什么好感的。


哪怕是之前对办工厂、开港口等新式产业比较支持的新派人士,在面对洋教的问题上,也抱着抵触的心态,这一次他们集体失声,没人为洋教呐喊,结果报纸上天天刊登着大家对曾国藩的失望评论,显然都出自那些保守士大夫阶层,而之前他们是曾国藩最坚定的拥趸。


他们之前拥趸曾国藩,也是因为曾国藩告诉他们,多办一所学校,将来就少一座教堂,多收一个学生,将来就少一个洋教徒。可以说他们之前支持曾国藩,完全是出于内心深处一种文化排外心态,是出于对洋教的方案,仇视和憎恶。因此曾国藩的鼓动,反而是那些越保守的人,越拥护。


但是现在他们看到曾国藩面对洋人时候的软弱、迁就,他们突然觉得之前跟随曾国藩完全就是一种耻辱,一切都是谎言,曾国藩不敢对抗洋教,那么曾国藩办的学堂也就不可能对抗洋教。


这些人完全不以理性的方式来思考,在他们的教育中,从来就没有理性的基础逻辑学的内容,连数学几何都不学的人,往往也就只能以感性的视角看问题,曾国藩办的学校,那跟曾国藩反不反洋教没什么关系,但他们就是这种态度,因人废事,竟然开始砸毁一座座他们修建起来的学堂。


这种事朱敬伦就难以接受了,他并不认可曾国藩修建的那些学堂,因为出于对保守派的妥协,为了得到这些人的支持,曾国藩跟这些人建的学堂中,竟然拒绝教授数学。为了应付科举,他们的办法是集中挑选可用之才,请名师教导,这完全是一种精英教育,依然是文化垄断,跟他们之前排斥普通学生进学堂一样,相信一般学生也享受不到这种补课的待遇。


但朱敬伦向来是一个正面看问题的人,尽管曾国藩办的学堂有千般让他不满,可最起码大大提高了入学率。曾国藩在大明三年来,跑遍了两广、福健三省,尽管没能完成一村一孔庙的大业,可是也建了将近十万所小学堂,尽管都是私塾性质的小学堂,但是招收的学生,却让大明的适龄儿童接近八成进入了学堂,学不到数学知识,至少他们可以识字了。


可现在一味的砸毁的话,实在是太过可惜不说,对大明国来说,也是巨大的损失。


结果砸学堂的风潮一起,朱敬伦立马行动起来,直接以皇命,晓谕大明各府县,要求各地知府、县令务必制止这股风潮,还告诉广大地方官员,下一次大计(考核)就将以各地学童入学情况为范围,只考地方教育,无法保证教育的,政绩再好也得不到好评,得不到升迁,如果能最大程度保证教育的地方官,哪怕政绩稍有差意,也可以优先考虑提拔。


他亲自出面,当然也没有完全绕过官府,陈芝廷以首相身份、负责教育的礼部,以及礼部下设的教育和科举两司也分别向地方下达钧令,皇权、政权同时表态,表示了对教育的最大重视,也调动了所有地方官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