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学者一篇论文涉及朝鲜古代也有蒸谷米,附带提到蒸谷米起源于印度,但也没有指出印度历史上什么时候起已有蒸谷米[5]。倒是该文提到朝鲜的蒸谷米,英语拼音写作tchin-ssal,这一读音引起笔者的兴趣,因为这正是汉语“蒸糤”的译音。
“蒸”不必解释了,“糤”现在很陌生,但在宋代文献中为常见,如宋《宝庆四明志》的水稻品种有名“乌糤”,“赤糤”的,《嘉泰会稽志》有名“<禾畾>糤”的(详见第三章)糤也可作散,陆游诗:“已炊藟糤珍珠米”,这藟散也即<禾畾>糤。
浙江台州地区农民至今称粳米为“糤”,还保留宋以来的口语。可见朝鲜的蒸谷米加工技术很可能即是在宋朝的时候传入,当时是作为朝鲜的“外来词”吸收到朝鲜语中去的。
蒸谷米的名称因地而异,四川称火米,广东称熟米。
记载蒸谷米最为明确的是宋代文献。现代有人研究蒸谷米,将其推前到春秋时代的吴越国,则不可信,因为所依据的材料是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中提到越国因“年谷不登”,向吴王请籴“粟”(即稻)万石,第二年越国水稻丰收了,特地挑选“精粟而蒸,还于吴”。
吴王夫差赞赏越国的稻种是嘉种,说:“可留使吾民植之,于是吴种越粟,粟种杀而无生者,吴民大饥。”这段故事只提到越王故意将谷种蒸过,使其丧失发芽力,有意制造吴国的失败。